秦汉工匠

书名:秦汉工匠
作者:[美]李安敦
译者:林稚晖
ISBN:9787542679918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16
豆瓣评分: 8.8

书籍简介:

透过文物,讲述阶层流动、经营算计、男女分工、罪与罚、汗与泪的秦汉工匠史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 男女工匠,是名士、是奴婢、是刑徒,他们缔造秦汉中国 我们必须体认他们的经营算计,工作的环境、方法与时间,共情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阶层流动困境、男女分工的制度逻辑、被奴役剥削的苦痛,因为,没有女性工匠,就没有工坊生产出的织物、漆器;没有男性工匠,就没有青铜、铁器;没有数不清的男女工匠,就更没有秦汉皇家以及“中产阶层”的宫室陵墓。 ★ 风险与疾病,工匠深入骨髓的哀伤 比如鎏金工人“黄涂工”,他们需将金箔和液态汞合成的、带黏性的金汞剂涂抹在金属器物上。随后器物被置于低温下烘烤,汞挥发为剧毒气体,而金则牢固地附着在器皿表面。由此,因汞中毒而造成不可恢复的神经及器官损伤,这才是工匠们的日常。 ★ 屡获大奖,美术史、经济史、物质文化史力作 本书不仅是一部可称“如何把沉默的人造物转化为言语性史料”的美术史方法论示范,同时也是“近25年来,对汉代社会经济史最重要的英文专著”。 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美国历史学会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著作奖、美国高校艺术协会查尔斯·鲁弗斯·默里最佳美术史著作奖…… ◎学者推荐 秦汉是一个充满了美学化的物质制作的世界……大一统造成的国家财力之集中,官僚制导致的中产阶层的出现,以及为服务这新的社会结构所构建的新的象征系统,使秦汉的物质文化景观,无论形态、规模还是分布的范围,都与商周的截然有别……以物质文化或艺术史为视角,揭示并感受这制度化生产中的人性之纬,李安敦教授的《秦汉工匠》一书,乃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同时,本书亦是一部可称“如何把沉默的人造物转化为言语性史料”的方法论示范。 ——缪哲(著名美术史学者,浙江大学教授) 李安敦教授厘清了工匠的社会位置以及官方资助和法律限制对其产品带来的影响。本书在在呈现了我们博物馆中的精品,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 ——鲁惟一(著名汉学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透过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鉴赏中国的漆器、青铜器、石塑像,人们会好奇这些装饰精美的碗盏和器具是如何制作的。虽然本书在器物制作方法上着墨不多,但李安敦教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带我们超越一件器物或一座建筑的物理特点、男女工匠的生活,进入复杂且隐匿极深的早期中国社会。 ——罗森(著名考古学学者、美术史学者,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本书是对早期帝制中华文明时期手艺、工业组织的全新且权威的研究。无疑也是近25年来,对汉代社会经济史最重要的英文专著。 ——罗泰(著名考古学学者、美术史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内容简介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美] 李安敦(Anthony J. Barbieri-Low),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社会、经济、法律、物质文化)、埃及学(比较史学)。

◎译者介绍

林稚晖,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性别史、日常生活史、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

书友短评:

@ 小野山 虽然收入艺术史丛书,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味道更重,是近期读过的最舒服的书了。目光对准工匠,既能跳出宫廷趣味、破除艺术品创作的想当然,还串起了关于工匠的一切,他和她们怎么开展工作,分工如何,有哪些技巧;生活的环境怎样,身份是地位相对好点,还是属于奴婢和刑徒,这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制作……诸如此类。作者的才能在于把有限的物质资料研究,和散落在文献里作为人物性格衬托或政治事件道具的内容勾连了起来,使两者很好的相融。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令人爱不释手,朴实清楚不花哨的书名,高级的内页纸张,丰富的彩图插页,套色的内文,都配的上书的内容。最后,无论是正文还是大量的注释,都能看出编校工作显然下了功夫 @ 怀玉 4.5星。开创性著作。巧妙结合了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等不同的角度方法,考察了秦汉工匠这一群体,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社会经济和那些“不能自己说话”的庶民阶层都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见。作为一种跨学科方法,对我们理解其它历史时期也很有启发。如果说有什么可议之处,我觉一是可能低估了这些物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宗教性因素(尽管已有提及),二是不免将当时的中国看得太“现代”了,例如认为秦汉中国节约人力物力的方法,比工业革命和福特主义都要早,这样的比较似无多大意义。 @ Oujisama 眼前一亮,啟發很大。個人覺得好的地方在於作者分析的細緻性,在於對object那些被人忽略的細節的故事,這是所有單純做考古和做美術的人寫不出來的。各方面材料都運用、組合分析、解讀都令人印象深刻,但都太老了,尤其是律令簡牘的使用,停留在50年前,包括一些考古資料也比較老,但這也說明這一領域數年來沒什麼進步。準備寫一篇中文書評。 @ 风风风 很有新意,这种书不多了 @ 走走 套用村上老头的话,当我们在欣赏文物时候我们在想什么,书给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除文物的艺术和实用性,从底层人物社会状态方方面面去看,历史和文物也就更鲜活了起来。 @ 懒风 立意特别好,因此读完也觉得特别遗憾。作者不得不用大量君王名臣逸事串联起整本书,以使整本书生动流畅,并使得工匠群体能更好地在历史大背景下去理解。但这样一来也就显出能够谈论的工匠本身资料是如此匮乏,以至于不得不从各种旁枝末节去想象一个具体的生活。我想这不是一本书能完成的,有很多,特别是有没有可能从一些底层人的角度去策划一些展览?但那可能太贫乏也太恐怖了,因为他们和物本质上就并非互相拥有。 @ 最后的省恨者 研究人的历史。与之相比,现下某地方流行的卷资料和辩经式的学术研究无异于xxxx。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工匠、作品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章 社会中的工匠
第三章 作坊中的工匠
第四章 市场中的工匠
第五章 宫廷中的工匠
第六章 戴镣铐的工匠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 雷德侯展示了兵马俑是由有限的基本部件组成的,通过不同的组装方式来模拟出人的千姿百态。事实上,只有八种基本头型、八种躯干类型、七种鞋型和两种手型。甚至,那些看似个性化的面孔也是如学者说的那样,是“预制表情和象征性组件的拼装成品”。大量零部件用模具制成标准的尺寸和类型,但由于每个模制零件随后都由人手进行加工、雕刻和上色,整个作品便因此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因为兵马俑是由成套模块而不是按一个个原来的有机整体来制作的,所以它们不能被视为真人的完整塑像。但这并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即陶俑的面部特征是根据一些普遍的面部类型,或者局部地采用了个别人物的特点。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绪论:工匠、作品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 第一派认为阳信青铜器原本属于公元前179年的阳信夷侯刘揭所有。其子在公元前165年继承他的封地,但在公元前151年被废除爵位。学者认为,所有的青铜器都被皇帝没收,并分配到各个宫殿和赐给皇亲国戚。最初的满城报告则对此观点提出质疑。参见秦进才,《汉阳信家”铜器最初所有者问题》,《考古与文物》 (1987年第3期) ,第84页一86页。第二派(也是本书所认同的)则认为,阳信这个名字指的是汉景帝的大女儿阳信长公主。参见贷安志:《谈“阳信家”铜器》,《文物》 (1982年第9期) ,第18页-20页;丰州: 《再论汉茂陵“阳信家”铜器所有者的问题》,《考古与文物》 (1989年第6期) ,第86页-89页;李学勤:《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 满城、茂陵所出金文的分析》,《文物研究》 (1986年第2期),第101页一105页。关于这场争论的所有参考资料,见赵化成、高崇文等著:《秦汉考古》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2年) ,第164页。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绪论:工匠、作品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   理想国|大家的艺术史丛书(共2册),这套丛书还有《画语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秦汉工匠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