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阳明(1472—1509)

书名:青年王阳明(1472—1509)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作者:(美)杜维明
译者:朱志方
ISBN:978710806073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33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守仁)是儒学传统中最活跃的思想家之一。他生活在十五六世纪的明代中国,其学说从根本上重塑了儒家思想的结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仍然有着清澈的回响。 但是,阳明的青年时代动荡不安,两次会试落第;在道教的生长术和禅宗的出世实践中找寻生活的意义, 半途而废;申斥宦官刘瑾而被廷杖,当众受辱;流放贵州,在偏僻地区过着孤独而艰险的生活。 与多数有关王阳明的作品着力讨论起哲学思想的内涵不同,本书重在考察阳明思想形成的岁月,包含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书中展现出阳明人生有着普遍的启示意义,他通过真诚的努力,想实现一种人格理想,以超越社会和历史的限制。阳明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世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热切的人类关怀。

作者简介:

杜维明(1940—)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分别任教于普利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至2010年荣休,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1年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之邀,参加“文明对话”顾问委员会。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书友短评:

@ WanQing 杜维明博士写的王阳明半自传,流畅易读,让我们看的王阳明青年时期也遇到的困惑和迷茫,一探当时的官场注重形式和外在追求的背景。王阳明有两个重要转折点:阳明洞抉择和龙场大悟。在阳明洞,阳明明白了基本亲情是自我实现的真正基础,而不是灭人欲。在龙场,是他最大的低谷,如何在艰难困苦的外在环境前追求内心的平静,从而走上内圣。最重要的是立志,某种程度上是科学术语的动机。对于知行合一(一体两面)我还有点不太明白,最后我喜欢曾点精神。 @ 傻冒叔 很奇怪,这本书看下来好像啥也记不住,喝白开水似的……无味。 @ 枕流漱石 王阳明入门首选,难得的通俗易懂。 @ 胖胖软软甜甜 王阳明最打动我的点在于他那种对自己的真诚,一种近乎极端的真诚。他不允许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无数含糊暧昧的格言、片段、人云亦云和望文生义上的。所以他在人生问题上极度地较真,当他选择相信朱熹时,朱熹说过什么话,他不会只要求自己记住,或者字面理解,他必须去践行,去体验,去验证;当他选择追随佛道时,他不允许自己心猿意马,他必须切断亲情,否则他于心难安。 @ 破执书生 忠于自己没那么简单,也不是谁都可以 @ 阡陌尤青 天才少年如何找寻与确立价值基础。有些人得意时追逐儒家,失意时寄情佛学,在两种价值观间切换自如,而我们的价值观不能摇摆于在一堆鸡汤和只言片语的座右铭中。

书籍目录

  • 与禅宗佛教和道家相反,儒学的自我努力必须在人类关系的网络中显示出来。阳明初到龙场,不能与周围的人建立有效的联系,这一定使他极为焦虑不安。如果平常对于儒学实践必不可少的环境一旦失去,一个儒者能够做什么呢?由于他没有机会培植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他就干脆不再做儒者了吗?在一个儒学本身没有得到任何了解的地方,他应该努力坚持儒学的价值吗?倘若那时候阳明真的想到这些问题,它们对于他大概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他的挫折感深达他自己的生存层面,他的生命的基础一定完全被动摇了。从思想信念上说,关于人际关系的整个问题已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做圣贤的一部分,所以,只有在这个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之后,他才感觉到它的分量到底在多大。我们从《年谱》中了解到,大悟就是在他完全绝望的痛苦经验之后意外地发生的。只有在他确信生活斗争本身也必须被超越之后,他才体验到一种新的目的感。完全的自我否定确实不属于儒学传统,但不可否认,整体上的自我转变是儒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认为,通过个人的亲身经验,阳明深化了儒学的自我修养的意义,并拓宽了儒学关注的问题范围。表面上,他所做的不过是把禅宗或道家的整体自我否定的智慧纳入儒学。然而,事实上,我们不能把阳明的整体自我否定解释为试图超越或否定人际关系的努力,它的方向根本不是孤独的自我实现。相反,他的目的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以便能够更好地同别人进行交流。人际关系的价值不是被降低了,而是在思想升华的更高层次上受到重视。如果一个人仍然摆脱不了私欲,他如何能够同别人进行真正的交流呢?如果他不能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他如何培养出同环境的安定关系呢?
    —— 引自第167页
  •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业,即行也。辨既明矣,思即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措之于行也。
    —— 引自第184页
  •   三联精选(新)(共76册),这套丛书还有《简·奥斯丁的教导》《和魂汉神》《什么是教育》《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高老头》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青年王阳明(1472—1509)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