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之舞

书名: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曾小楚/郭丹杰
ISBN:9787220106699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868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人民的悲剧》《克里米亚战争》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译者介绍】

曾小楚,女,广东汕头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底开始成为自由译者。目前主要从事人文社科类书籍的翻译。作品包括《实验方法》《雅典娜的承诺》《长发公主》《挪威离奇传说》《菲律宾民间故事》《明治天皇》等。

郭丹杰,广告从业者,译者,杂志文化、音乐栏目撰稿、编译,曾参与译言古登堡计划《我曾是一个黑人》、新华出版社《幸福产业》等项目的翻译出版。

书友短评:

@ 沉睡的青春 就像陀氏《罪与罚》的主人公一样,这是一个割裂的民族与国家,在彼得大帝以“野蛮”方式治理俄国的“野蛮”,试图强行将俄国航船拖上“欧化”(“西化”)轨道之前,在俄国盛行的是多神教文化+拜占庭文化+蒙古-鞑靼文化。蒙古-鞑靼人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东方式统治和彼得大帝欧化改革造成了巨大的反差。未来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争以及 【藏书阁打卡】俄罗斯是一直以来是一个身份地位颇为尴尬的民族。俄罗斯到底属于东方还是西方,彼得让他的子民面对并仿效西方,这个国家所有的道德和审美,所有的品味和社交,都以一种外国的标准来衡量。知识阶层因此陷入一种困境:痛斥自己的过去充满野蛮和黑暗,想极力在欧洲面前证明自己的伟大和优越,又因为被西方拒绝而唤起一种痛苦和愤怒。俄罗斯的民族性里,永远都困于此种尴尬。全书分为八大章节,看每一章节的标题,即大可知晓章节的主要内容,但当你翻阅进去的时候,则一下子就迷失了自己。因为作者涉及太广,从建筑到歌剧,从芭蕾到绘画,各种音乐家、诗歌家、文学家的名字扑面而来,让你惊慌失措。在文化面前,自己是个十足的文盲。借文字,浮光掠影了俄罗斯历史,借此书,让我重拾读文豪巨著的信心。 @ Jenova 文学性与学术性俱全 非常翔实 非常好 苏联流亡艺术家部分感人至深 永恒的乡愁 非常美的俄罗斯 非常伟大的俄国人 @ 祐希 巨厚一本,详细阐述了俄罗斯的历史。 @ 锦瑟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 无需多言 俄罗斯像是一个固执与极度追求完美的人,每次只能选择一个方向走,选择的时候欣喜若狂,但是一旦遇到问题又开始厌恶且马上抛弃,并批判过去。但他们也像是一个极度犹豫的人,即使再厌恶,曾经的选择还是留下了烙印,所以又会让他们犹豫接受还是抛弃过往。往东还是往西,往前还是往后,不断来回思考批判然后折磨自己。对于一个有着中庸性格的民族来说,很是奇怪他们这样子的性格。 @ 在走路呀 值得读,对我来说是i+2的书,之后补充一些俄罗斯文化历史音乐绘画的知识后再读一遍。

书籍目录

导读  “娜塔莎起舞”与俄罗斯文化之婆娑丽影(张建华)
地图
导言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二章 1812年的孩子
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
第四章 与农民结合
第五章 寻找俄罗斯灵魂
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第八章 俄罗斯在海外
注释
术语表
大事年表
致谢
版权许可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 · · · · ·

  • 普罗科菲耶夫是另一位回到斯大林时期苏联的重要人物——在大恐怖处于高潮的1936年。1920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纽约定居巴黎。但是斯特拉文斯基已经在那里站稳脚跟,普罗科菲耶夫想在这里攻城略地反而更难。普罗科菲耶夫在巴黎成了孤家寡人。他有一个俄罗斯朋友的小圈子,包括作曲家尼古拉·纳博科夫、指挥家谢尔盖·库塞维兹基和诗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既然被巴黎的侨民群体孤立,普罗科菲耶夫就开始发展与苏联音乐机构的联系。1927年他接受克里姆林宫的要求,在苏联举办了巡回音乐会。在重返彼得堡后,他的情感决堤了。“本来,我不知为何已经忘了彼得堡真实的样子,”他在旅途日记中写道,“我一度认为,它的欧洲魅力与西方比起来是苍白的,而与之相对,莫斯科是独特的。但是,现在这座城市的壮丽让我无法呼吸。”从1932年开始,普罗科菲耶夫每年都要在莫斯科待半年,4年后他把妻子和两个儿子也带来定居。他得到了很多奢侈品:一座莫斯科的大公寓,里面有从巴黎运来的他自己的家具——还有去西方旅行的自由(当时苏联公民仅仅因为跟外国人说话就被送到劳改营)。由于其高超的旋律创作才能,普罗科菲耶夫为苏联舞台和银幕创作了无数乐曲,包括《基杰中尉组曲》(1934)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1936)。大奖随之纷至沓来——1942—1949年间他不下5次荣获斯大林奖——尽管知道那不过是虚饰浮夸,他还是对祖国的认同感到很受用。虽然得到了这么多嘉奖,普罗科菲耶夫在国内的工作生活还是变得越来越艰难。在那场从1936年以压制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为开端的运动中,普罗科菲耶夫被抨击为“形式主义者”,于是他退缩了,……。1948年之后,日丹诺夫再次开展斯大林主义针对“形式主义者”的批判,这次,几乎所有普罗科菲耶夫在巴黎和纽约创作的音乐,都被禁止列入苏联音乐会的保留节目名单。普罗科菲耶夫的晚年生活实际上是…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普罗科菲耶夫
  • 在20世纪30年代初,任何发表个人思想情感的作家都被认为在政治上可疑。首批遭到冲击的是活跃在气氛相对自由的20年代的讽刺作家,其中就有米哈伊尔·左琴科。在五年计划的新政治气氛中,他针对苏联官僚空洞冗长的发言以及集体宿舍糟糕的生活状况所写的道德讽刺作品,突然间就被打成了反苏维埃。此时作家被要求表现积极面,唯一能够讽刺的题材就是苏联的外国敌人。随后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也遭到打击,他的果戈理风格的讽刺作品不仅被禁止出版,甚至不许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比如针对审查制度的《紫红色的岛屿》,以及针对新经济政策时期莫斯科日常生活的《奇奇科夫冒险记》,苏联仇外的《不祥的蛋》,还有杰出的喜剧小说《狗心》(讲述一位神似巴甫洛夫的实验科学家将狗的大脑和性器官移植到人身上的故事)。最后还有安德烈·普拉东诺夫,他是一位工程师和乌托邦式共产主义者(直到他在1926年被开除出布尔什维克为止),对苏联所做实验在人身上产生的代价,他越发感到忧虑,这反映在他一系列非凡的反乌托邦讽刺作品中。其中有《叶皮凡水闸》(1927),一部适逢其时的寓言,讲述了彼得大帝进行的一场宏大但最终失败的运河开凿计划;《切文古尔》(1927),一个讲述追寻纯正共产主义社会失败过程的故事;还有《基坑》(1930),描述了噩梦般的集体化景象,其中为当地无产阶级准备的巨大公共宿舍——基坑,最后成为了人的巨大坟墓。这三部作品都被斥为“反革命”,而且在接下来的60多年中都禁止出版。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第四节 禁书
  •   理想国译丛(共71册),这套丛书还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救赎者》《风雨横渡》《苏联的最后一天》《漫长的战败》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娜塔莎之舞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