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乱时候,穷时候
作者:姜淑梅
译者:
ISBN:978721305731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出版时间:2013-10-1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72
豆瓣评分: 8.0
书籍简介:
【CCTV-10、凤凰卫视、《新周刊》、《南方周末》等专题报道】 【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 本书部分作品刊载于《读库1302》《读库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 ————————————————————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作者简介: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曾刊于《读库》。
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为老人赢得了众多“姜丝”。
2013年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等专题报道,并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
2015年8月,出版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
书友短评:
@ 颠三儿不能明白 这书提醒着我果然我国进入现代社会的时间还太短啊,几十年前(甚至可能如今还有)的乡民和农村习俗时常让我觉得愚昧残忍,比如嫁出去的女儿不管再被虐待也只能受着没人帮,过不下去只有死。被打常有的事,只能诉诸暴力打回去并且打赢才能改变。比如很多后辈不料理老人后事,一般就因家产分配问题。比如人言可畏,正是我一直怕的那种,人与人非要关系太近。有时这种简短朴素的语言让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厚重,有时又觉得残忍,但理性地想就是语言水平的问题,对不起大娘,您以七十几高龄写作相当不易,但我的标准里佩服和体谅不加分。封面真不和谐。最喜欢的人物除了那个被无数优点堆出来的娘(多到我甚至怀疑失真),就是为了救另个政党二哥而放弃自己前途跳火车的法立,太有人性光辉 @ seren 书里每个字发出声来都是济南话。用家乡话把这本书读完了。故事讲得干脆利落,哪句话掉到地上都能摔个坑。现实与魔幻之间来去自如,似乎根本就没什么界限。庄子说得好:“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有几个故事简直写绝了,不由得拍案叫绝。《黄狗》《二尾子》《闹黄皮子》读着特像聊斋。大体把老奶奶前半生串一下把:十岁前在老家巨野百时屯过,出生四个月来了日本子,八九岁碰上国共在鲁西争地盘,十岁时又土改,家里几十亩地被分了个干净,大哥入了国军,二哥参加地主武装还乡团,解放后去了台湾。48年辗转潍坊、淄川逃难到济南,济南解放后又回巨野老家。结婚、让婆家穿小鞋、大跃进、饥荒,饿得前胸贴后背。六零年偷着跑盲流去了黑龙江,当家属工睡大通铺,领工资投机倒把,日子才好过了些。老奶奶讲的大体是三十到六十年代这三十来年的事。 @ 隐二 黄皮子勾人! @ 柴斯卡 被出版方宣传成高端鸡汤了,其实是本大尺度的cult读物。各类民间酷刑,乱伦,人不是人,人吃人的故事,气质和许多当代文学名作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极富画面感和冲击力的文字甚至令人想到<恶童日记>。很难说作者是乐观、豁达,更像是见惯牛鬼蛇神后对人本身的绝望乃至不屑。天变人不变。 @ 番茄都是西红柿 好真实。像姥姥讲的故事。#1 @ 灰先生 中间一段看得心惊肉跳,生命好像都不重要,人好像没了基本的道德。历史真的是当代史,换个审视的角度都有些膈应。 @ 搭车客 高中的时候看的,现在想起来还咯噔一声,忆苦思甜的正能量外皮,民族大逃杀的黑暗内里,最可怕的是,这是一本回忆录 @ wu. 从微观的视角对近代中国的叙述。我们真不是什么龙的传人,不是啥高等民族,人之初性本恶。 @ Alicia 《红高粱》里的民情其实是已经被美化了吧,那个年代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也就能在家中老人的口述中窥得一二,不过我猜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回想的。 @ 李小丢 看完以后,我想我奶奶了,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可是有太少的人愿意听,而写下来的人就更少了,如此看来姜奶奶的故事更加珍贵。
【序】
讲故事的人出现了/王小妮 003
我的学生姜淑梅/艾苓 006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姜淑梅 013
【乱时候】
胡子攻打百时屯 003
点天灯 007
刘克七的人 012
扫荡 015
拉锯 019
女共党 025
捡弹皮 027
逃难 030
难民所里的人和事 036
济南城的枪炮声 041
庞家父子 045
金孩家的事 049
过蚂蚱 053
黄狗 056
裹脚 059
包脚布 064
最后的辫子 066
哑巴媳妇 068
露天地里的母女 071
守寡 073
改嫁 078
小指使妮儿 081
小金盆儿 083
小媳妇 088
二尾子 091
大个子驴 094
老广德 098
【穷时候】
登记 103
挨饿那两年 110
参加“大跃进” 118
偷青 122
购票证 132
出疹子 135
大宿舍 138
合住的“窝” 141
五十年前的家常话 144
坐月子 147
闹黄皮子 151
卖碱 155
傻 160
家属工 163
批斗 170
地主成分 173
山沟里的后方基地 175
看见野兽 182
冬天进山 186
山沟里的孩子 189
【家里人】
俺娘 193
俺爹 204
二哥 212
俺舅 218
发家 221
婆家的家史 224
二姨的家事 228
本家大娘 232
王氏大妗子 235
二嫂的弟媳 241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