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书名: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
作者:葛兆光
译者:
ISBN:9789882370746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40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作者简介: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台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及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宗教史。著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宅茲中國》、《想像異域》、《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

书友短评:

@ oushilanlan 良心学者的良心写作 @ 临安 核心内容几句话可以说清楚,不少地方与《何为中国》重复,对一些时髦中国史研究概念的评论比较心平气和。附录有点意思。 @ 海上心史 娓娓道来,写得极好,葛老师真是学界瑰宝,最后的附录论文鞭辟入里。扎实的文献是一切研究的关键,喊口号、拽名词的所谓研究实在是令人发指。当然,按照现在的局面,恐他日更难于昨日了。 @ 释空 不过度诠释、不抽离语境,在历史的进程中去理解、针砭「天下主义」之弊。 @ 䀠问斋 葛兆光教授是在真诚地讲一些事情。 @ ricargo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有拨云见月之感 @ Mourir 給自大者一瓢水,冷靜清醒 @ Jacky 中心与边缘,现代国家与历史帝国在边界、统治、内外概念上的不同,本就是清晰直接。无奈在当今民族主义兴盛、地缘政治紧张的情境下,要厘清这些问题竟也是夹缝中说话。

书籍目录

引言 「從周邊看中國」到「歷史中國之內與外」 xv
壹 「周邊」的重新界定:移動與變化的「中國」 1
一 從〈禹貢〉到《史記》:「九州」與「中國」
二 統一與統合:帝國內部政治、制度與文化的同質化
三 內與外:古代敵國的爾疆我界
四 有疆無界:移動的「周邊」
貳 成為「中國」:「外」何以成「內」 27
一 從《職貢圖》說起:「朝貢之邦」與「神州帝宅」
二 「胡化」與「漢化」:帝國向南再向南
三 宋明之「中國」:仍是「九州」?
四 歷史的頓挫:大清帝國的擴張
參 成為「外國」:「內」何以成「外」 47
一 「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北宋的西北與西南
二 「限山隔海,天造地設」:安南成為異國
三 「少虧尺寸」:帝國疆域贏縮之無奈
中文大學出版社:具有版權資料
肆 核心與邊緣:凝聚、雜糅、延續 67
一 「歷史過程」:如何書寫「中國」形成的歷史?
二 制度、社會與文化:「中國」得以延續的基礎
三 穩定的、移動的和交錯的
四 傳統帝國與現代國家的糾纏
伍 重思所謂「漢化」、「殖民」與「帝國」 85
一 政治史與文化史:如何重新理解「漢化」
二 同與異:大清帝國也是「殖民主義」嗎?
三 何謂「帝國」:歷史中國何時是帝國?
結論 如何解釋「中國」?
在現代概念與古代歷史之間 123
附錄 對「天下」的想像
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131
後記 199
引用文獻 205
· · · · · ·

  • 我還記得,1990年代時,在北京學界一個小範圍研究班裏,蔣慶應邀作公羊學的報告時,率先告知聽眾,不要用歷史和文獻來質疑他,因為他是信仰,不是學術。
    —— 引自章节:附錄 對「天下」的想像
  • 因此,以欧洲近代英法西葡荷的殖民来跟中国明清改土归流进行对比,要看到有三个不同。第一,是跳出本土远征海外,还是从中心向边缘的逐渐扩大;第二,是为了掠夺资源,还是纳入帝国;第三,是保护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异质性,还是要逐渐把蛮夷与华夏同质化。所以,我很赞成西方学者能在全球史的新背景下,看到中西历史确实有相似相近之处,但我也一直在提醒,西方学者也许应当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别。
    —— 引自第110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