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中毒

书名:菌中毒
作者:聂荣庆(著)/曾孝濂(绘)/杨建昆(绘)
译者:
ISBN:978752175098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3-5-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06
豆瓣评分: 7.4

书籍简介:

【名人推荐】 这本书读起来引人入胜,同时让人想入非非。然后开始向往5月的昆明,吃上几顿菌儿,手舞足蹈几下,几下足够了。 ——余华 作家 菌子是大自然的神奇存在,它让我们的食谱变得丰富,菜肴更加鲜美,食用它甚至可以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今天的云南人,对这种山林的精灵视若神明 ,因为它不仅是山珍,也是乡愁。 ——陈晓卿 导演 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并不是蘑菇的美味,而是他念兹在兹的那些人情,那些由舌尖味蕾的记忆串起的故人故事。聂荣庆所追忆的江湖图谱,竟然像极了林间地下由菌构成的那个共生的网络。 ——蒋方舟 作家 云南和菌菇,都有某种魔幻属性。这本书,既消解了我对它们的幻想,又加深了对它们的向往。简而言之,这本书,“有毒”。 ——沈宏非 作家 菌子是神奇的存在,值得被写成一本小小的魔法书。 ——殳俏 作家 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菌子科普之书,也不仅仅是一本温馨浪漫带着感伤情怀的追忆之书。菌子之毒,毒在因人心的浩瀚和幻想而丰富多彩的生活。 ——张晓刚 艺术家 【内容简介】 菌子之于云南,犹如辣椒之于四川。本书以菌子为媒介,串联起自然、饮食、历史、轶事,展示了具有人情味、烟火气的云南生活图景,点滴细节唤醒记忆深处的故乡、亲情、友情、人情,满足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想象,勾起对彩云之南的向往。 被视为理想生活之地的彩云之南,处处是菌子留下的痕迹,四季轮转中,云南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春雨过后迎来了第一波“头水菌”,怀着既担心中毒又深深地为这一口鲜而上瘾的矛盾心理开始了吃菌序曲;当夏时节,在旧时车站,菌农在火车停靠的间隙飞快与乘客交易刚采到的新鲜菌子;秋风乍起吹来北风的鲜,佛教圣地大理鸡足山的冷菌应节而生,大理的白族朋友也颇有仙风道骨;作为西餐三大顶级食材之一的松露,在云南只是平平无奇的“猪拱菌”,制成块菌泡酒,深冬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时来上一盏。 菌子早已盘根错节深入云南的风土,云南人在菌子生活中建立起了世界观。青头菌是云南人的乡愁;闻着臭吃着香的干巴菌却处于云南菌子的鄙视链顶端,由此参悟了中国美食的“食腐”境界;鸡枞是百菌之王,自认为“家乡宝”的云南人,喜欢平静,甘于淡泊,如若有人出人头地,就是芸芸众生中冒出来的几朵“鸡枞”…… 配以“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曾孝濂及杨建昆绘制的近 60 幅博物画,构成一部生动的地方志,作者聂荣庆娓娓道来面目鲜活的市井人物与云南“鸡枞”的茶米油盐与人生奇遇。

作者简介:

聂荣庆(著)

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联合创始人,写作者,当代艺术收藏者,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曾孝濂(绘)

博物画家,被赞誉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建昆(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物画家,参与50多部国家植物书志的绘图及编撰工作。

书友短评:

@ 私享史 说来奇怪,我莫名地把书名读成“菌钟毒”,直到读到正文里某处带有语境出现的这仨字才意识到是“菌众毒”。我觉得这本书定位比较小众,主要面向云南人和蘑菇饕餮客,反正我是没有什么兴致的。写法上则有些杂糅,博物学知识+烹饪知识+昆明往事+名人轶事,关键是并没有揉到一块儿去,而且作者文笔很难称得上好,对于人物的描写挺干瘪的。 @ la vie en rose 读完了,有趣,插画特别特别棒。说真的,云南人应该人手一本!揣着它我今年都有信心上山捡菌子去了 @ Mori 菌的部份好看,写人就Hmmmmm @ 张大水 每到盛夏季节,就会想起腾冲的野生菌,特别是鲜美的鸡枞。常年在云南生活的太需要这本书了,插画都好精美,特别是毒蘑菇的图谱册。 @ Ehdn~ 很惊喜的菌类科普书,不仅是写菌类 ,带出云南各地的风土人情,不觉勾勒出风景和美食地图。干巴菌处在昆明人野生菌鄙视链的最顶端。不知道会不会实现财富自由,反正没有吃过。。脑补石屏豆腐的美味。可能由菌中毒获得灵感的东方韵建筑群让人向往…随处可成调料的菌类搭配,版画地域的代表…全是值得探索的元素~ @ 花花 闲来一读。故事不可谓不打动人,但打动人的点说来只有星星点点。 @ Jasmine 菌种,云南人独有的MBTI。“云南人觉得,如果不是严重菌中毒的人,那他一定做不出那么好的艺术作品。” @ theObscure 飞机上解闷用。以蘑菇食谱切入昆明文化圈的人情往来。无功无过。其实土壤污染严重的地方野生菌最好少吃。 @ 希谷 没事就喜欢看采菌视频,本书再一次印证我不仅是垂涎菌子鲜美,还对深林采菌行迹充满艳羡和好奇。插图特别棒! @ 甜橙皮书包 书里的纸手感好,但油墨有些臭,画很好看

书籍目录

序 …………………………………………….1
蘑菇有毒,但不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于坚
菌中毒 ……………………… 11
牛肝菌 ………………………23
干巴菌 ………………………41
青头菌 ………………………53
鸡枞 ………………………………..65
松茸 ………………………………..75
松露 ………………………………..83
谷熟菌 ………………………91
虎掌菌 ………………………101
大红菌……………………… 109
皮条菌 ………………………121
扫把菌 ………………………135
羊肚菌 ………………………143
鸡油菌 ………………………153
奶浆菌……………………… 163
老人头 ………………………173
冷菌 ………………………………..187
竹荪 ………………………………..205
灵芝 ………………………………..215
蕈海撷英
马皮勃 ………………………255
虫草 ………………………………..263
白参 ………………………………..277
后记 ………………………………………285
寻蕈手记
地点索引 ………………………..293
· · · · · ·

  • 我很早就听说阿昌在做行为艺术,但是真正看到他的作品是在1999年底了。这一年,阿昌做了一个叫《与水对话》的作品:用吊车将自己倒吊在家乡的一条江上面,抽刀断水,与水对话。虽然当时是从图片上看到的这个作品,但我还是深深地被震撼到了,没有想到,阿昌的行为艺术作品竟比他的平面绘画作品更打动我。后来有一天,艺术家方力钧约我去昆明一个学校的运动场,看阿昌的新作品《摔跤:1和100》,黑黑瘦瘦的阿昌在运动场和100个民工进行摔跤比赛。对开始的十几个民工,他一直很顽强地摔打,等到了最后的十几个,他基本上被上场的民工用手一扒拉就摔倒了。后来他又在韩国做了一个《击鼓传花》,与100个人连续喝酒,最后喝成什么样子,也是不敢想象。2003年,阿昌创作了他的重要作品《抱柱之信》。他将自己的左手浇铸在水泥墙中,禁锢长达24小时,用自由换得他的《抱柱之信》。水泥凝固的物理变化和艺术家生理的挣扎痛苦以及心理的变化,在这24小时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中,讲述了青年尾生在蔓延到胸口的潮水中,等待心爱女子的到来,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凄美爱情故事。阿昌残酷地用这样一个身体行为作品,向《庄子》中动人的爱情故事致敬。这个作品让阿昌在当代艺术圈名声大噪。当人们还在惊叹,阿昌用自己的身体挑战极限,实现行为艺术计划的时候,他又开始把极限一步步提高。2003年,他做了一个作品《视力检测》,在100分钟内目不转睛地盯着10000瓦的灯,结束时感觉已经快要双目失明,很久以后才逐步恢复了一些,但是眼睛的部分损伤是完全不可逆的。紧接着,他又把自己封存在一个浇筑的水泥空间里24小时。后来,他又准备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一块岩石上面停留24小时,被当地警方发现后强行中断,用直升机带离。2008年8月8日,阿昌在医院里通过各种检测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 引自章节:扫把菌 ……………………..
  • 这些品类的牛肝菌只要注意烹制方法,一般来说不会导致中毒。但是在烹制见手青的过程中,就必须格外小心。其实云南菜好吃的真谛就是食材,配料和过于繁复的手法,用来烹制见手青都是多余的。昆明人把见手青从菜市买回家泡在水里,用表面有绒刺的小南瓜叶子洗干净,切成片,但是一定要厚薄均匀,同时准备大量的蒜片,另外备好云南丘北的干辣椒,或者昆明的皱皮青椒。把猪油、菜籽油对半放入中式传统铁锅中烧热。先把蒜片爆好,放下辣椒炒香,再把切成片的见手青倒入锅中均匀翻炒,刚才还发青发蓝的菌片遇热以后马上变回黄色。翻炒过程中,菌会慢慢出水,经过一段时间的翻炒,锅中见手青渗出来的水慢慢被炒干,只留下翻炒中的油,除了少许盐,什么调料都不放,这道见手青就是最自然的人间美味了。很多没有中过毒的年轻人为了品味见手青的脆爽,只炒7~8分钟就起锅。通常炒够12分钟是比较把稳的。当然,也有吃见手青中过毒的食客一定会坚持炒到15分钟,这样炒制过的见手青绝对安全,但是渗出来的汁水也会被炒干,成品便少了见手青应该有的那一份黏稠幼滑。
    —— 引自章节:牛肝菌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菌中毒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