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书名: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作者:[日]子安宣邦
译者:王升远
ISBN:978710806816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68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的“中国论”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亚洲主义”、“东亚协同体”论和“中国的冲击”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中国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等奖项。

书友短评:

@ 祝駒 日文原书叫《日本人は中国をどう語ってきたか》,其实更准确,不是“认识”的问题,认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认识,但是如何“表述”,其实也就是如何“表征”,才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日本近代当然有全世界最一流的汉学家,像内藤湖南,也有全世界最一流的一线记者,像橘朴,但是,日本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稳固的中国“表征”。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这个庞然大物。我一直觉得,这是整个三四十年代都让日本感到焦头烂额的事情。因此,日本才会那么摇摆。站在历史的一端,内藤湖南这样的历史学者,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信任感,而像竹内好这样的文学者,则会投注一种完全因为自身问题而有的不切实际的妄想。我觉得很遗憾的是,中日两国在45年以后其实没有严格的沟通,72年以后同样没有,大家都交错了,然后擦肩而过了。书不好读。 @ 一桥阿尼玛 完整的吸附;支那学与汉学竟有两相叠高之感;自治与乡团的观点幕末就有了,有在国家对立面上看出了虚无和软弱,有在斗争中读出了附带民族主义的动态上升;位处极端民族主义对立面上的世界主义,包括小一点的亚洲主义,常常不幸地殊途同归;局势只是表面变化,无论起伏,正是它本身在滋生和扩大问题;生产方式与专制停滞,共同体中倒存在路口;内在于和内在于我的很有启发性,由自我否定反射出的他者虚像,在结构上与他者缺失的自我言及高度相似,这种憧憬又具备起点的性质;最后一章感受复杂。译后记说基本立场是亚洲主义,而不断的亚洲主义也就是不断的超克。问题在于,超克的主体、对象与终点显然已经失去了当初的语境。 @ Wudai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本来以为可以读到一些系统化的信息,结果收获了一些碎片化的珍惜史料和倒了两遍手的味同嚼蜡有时候甚至不知所云的观点。倒是记住了一些名字,明年找找他们的原著看一下:北一辉、橘朴、内藤湖南、竹内好、沟口雄三 @ 鲁鲁猪 看到了孙江老师论文里出现过的橘朴、《活着的士兵》,从子安宣邦的行文中,隐约感到孙老师应该受他的影响还蛮大的。 @ Hyacinth 批评别人(尤其竹内好和沟口)的时候讲的非常好,但是讲北一辉则感觉一般。和何谓近代的超克一样,讲到中国正面的东西就只知道讲日本侵略下带来的民族主义了。 @ 肇 從北一輝到橘朴,海外中國有另外一本寫的更細一些。對溝口雄三的批判很是有道理,但是對加加美光行GPCR觀的批判(子安:不為CR剎車,肯定其中依然存在需要救贖的活力,是要讓全體主義的幽靈復生),此則見仁見智。不過倒也算看明白子安這幾年對港台的不真實好感是何以成立的了。 @ 弹尔簧之 近代,日本如何言说中国;子安素描日本中国学者素描近代中国。“昭和日本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有`中国问题'”——作者子安在后记中如是说。 @ 日本史探究 写过书评《帝国的傲慢与偏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
——读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之一
一 与中国的本质关系
二 回忆辛亥革命百年
三 北一辉对中国革命的介入
四 北一辉发自革命中国的电报
五 “北袁”与“南孙”

第二章
国民自卫本能之奋起
——读北一辉《支那革命外史》 之二
一 北一辉传递的信息
二 有个“愚人岛日本”
三 送宋教仁赴京
四 何谓宋教仁的决心
五 亡灵托梦

第三章
谁在“替支那人为支那考虑”
——读内藤湖南的《支那论》 之一
一 内藤湖南论的视角
二 1914年这一时期
三 何谓“替支那人考虑”
四 汉学家内藤湖南
五 “支那学家”内藤湖南的神谕

第四章
内藤湖南预测了什么,未预测什么
——读内藤湖南《支那论》 之二
一 新版《支那论》的漏字
二 唯有共和制
三 “近世”抑或中国式“近代”
四 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
五 内藤湖南的“乡团组织”

第五章
如何阅读橘朴
——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 之一
一 引起我注意的两个人
二 橘朴者,何许人也
三 我们懂橘朴吗
四 阅读橘朴的方式变化

第六章
中国飘摇在社会革命之波澜中
——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 之二
一 何谓“社会革命”
二 内藤湖南与橘朴
三 毋宁说中国是太年轻了
四 官僚统治阶级
五 中国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

第七章
对橘朴而言,“满洲”意味着什么
——读橘朴的《满洲事变与我的转向》
一 所谓“转向”
二 何谓“转向”
三 “满洲”这一现场
四 何谓“亚洲主义”
五 “农民民主主义”
六 “亚洲解放”的基础

第八章
对“事变”转机的斗士知性证言
——读尾崎秀实的“东亚协同体”论
一 “内面的尾崎”
二 尾崎的“名誉恢复”
三 如何解读
四 战争过程的转机
五 “东亚新秩序”与“东亚协同体”
六 为什么是“东亚协同体”

第九章
昭和(事变/战争)时期“东方式社会”的理论结构
——读森谷克己的“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一 “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二 昭和的“东洋式社会”
三 “东方式社会”与“封建社会”
四 “东方式社会”与“村落共同体”

第十章
读出中国的“村落共同体”
——读平野义太郎的《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一 《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二 “中国(华北)农村习俗调查”
三 平野﹒戒能论争
四 平野﹒戒能论争的战后回响

第十一章
日中战争与文学证言
——读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和火野苇平的《麦与士兵》
读《活着的士兵》
一 虐杀之开篇
二 “虚构”的证言
三 小说《活着的士兵》之创作手法
读《麦与士兵》
一 被删除的结尾
二 士兵身份
三 “身为士兵”意味着什么
四 身为士兵的火野
五 “平常士兵”体现出了什么
六 昭和战争时期的“国民文学”

第十二章
原本就是憧憬对象的中国革命
——读竹内好的《现代中国论》
一 竹内好的评价
二 “鲁迅问题”
三 否定、反语式的语言
四 光彩夺目的“中国革命﹒共产党”形象
五 对鲁迅进行的“奴才论”式重构
六 “自觉到败北感的败北”
七 日本什么都不是
八 作为反语的中国

第十三章
文学化、过于文学化的“毛泽东”
——读竹内好的《评传毛泽东》
一 战后的两篇代表性论文
二 日中近代化对比论
三 何谓中国的“近代”
四 《评传毛泽东》
五 文学化、太过文学化的“毛泽东”

第十四章
不为“文革”刹车的错误言论
——读加加美光行的《作为悖论的中国革命》
一 战争的结束方式
二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方式
三 “文革”在日本的终结
四 迟来的“文革”呼应者
五 何谓“反近代”的战斗
六 对竹内的过度重述
七 “民众”与竹内好之重构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的历史辩证法
——读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和《中国的冲击》
读《作为方法的中国》
一 沟口的“文革”观
二 作为憧憬的中国革命
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
读《中国的冲击》
一 “中国的冲击”之二重性
二 多元世界论
三 “中华式世界”的再次登场
四 “中国独特性、同一性”的历史认识
后 记
译后记
· · · · · ·

  • 有个词叫作“非常时期”。今天的日本在国家层面所遭逢的危机,正可称之为“非常时期”。但却不存在非常时期的思想云云,我们中唯有平日里慎重锤炼出的思想,这一点须牢记中。(小林秀雄)小林认为,“非常时期”未必就会出现“非常时期”的思想,换句话说,“非常时期”所映照出的,是人们平常所形成的智慧以及思想的健全性,等等。“非常时期”的力量之源,不在于新的意识形态,毋宁说更存在于平常俗众健全的“常识”之中。然而,当这一“非常时期”乃日本发动的“有史以来最大战争”之时,国家所期待的日本人日常精神之健全性,便是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被体制化了的精神健全性。因此,小林对火野的《麦与士兵》做了如下评述:《麦与士兵》中并没有什么新的看法或者见解,其中洋溢着的不如说是陈旧的、我们日本人非常熟悉、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某种精神。该作中所表现的,是我们日本人可以用肉体理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以某某主义之类的目被概念化、被宣传的意识形态,而是在所有人的心里都会引发共鸣的某种生动的民族气质(小林秀雄)
    —— 引自章节:五 “平常士兵”体现出了什么
  • 昭和16年(1941)春,哲学家信太正三从京大哲学科毕业后即受到征召,被派往中国前线。当年12月,信太在战斗训练中负伤,住进保定的陆军医院。当时,对英美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医院。闻听此讯,「整个医院仿佛沸腾了一般,兴奋异常」,病房中有个人发了疯似的叫嚷着「太好了」。在中国大陆参战的土兵们听闻对英美开战的消息都欢欣鼓舞,但发疯般地嚷嚷着「太好了」,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异常,因为,在大陆,他们所投身其中的战争本身便已是如此的沉重。1941年12月8日当天,无论是战线上的土兵,还是后方的国民都认为「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而与中国的「战争」却依然打着「事变」的幌子继续着,日中战争在国民的意识当中是一直被隐瞒着的「战争」。1945年的终战,对日本人而言,就是太平洋战争的战败,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是败给了美国。事实上,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烧光了大部分城市并占领了日本,还担起了战后处置之责。因此,「战争」的终结只与美国有关,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国民,都不想把战败视作在中国大陆这场深陷泥沼的战争之失败。昭和日本的战争是始于中国的战争,而且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始终在延续着。然而,这场发生在大陆但从未被称为「战争」的战争,却是以太平洋战争的战败而被终结的。不过,那是日美之间的了断,而非日中之间的了断。在日本战败的同时进入激化状态的中国内战,以及「人民中国」成立后的朝鲜战争,延宕了日中之间的了断。日中之间的了断长期以来都处于被搁置的状态。因此,即便1978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也是在本质性的了断尚未实现或者说无意实现的状态下,仅仅是以恢复两国关系为目的而仓促为之的。于是,日中之间唯有经济方面的双边关系向着深广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 引自章节:一 与中国的本质关系
  •   子安宣邦作品集(共9册),这套丛书还有《近代知识考古学》《孔子的学问》《何谓“现代的超克”》《国家与祭祀》《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