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书名: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与石里克的遇害
作者:[英]大卫·埃德蒙兹
译者:许振旭
ISBN:978754267900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8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如果一座城市能产生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马勒、勋伯格、波普尔、哈耶克、克里姆特、卢斯——和希特勒——那么其中显然发生着重要之事……他们都渴望革除陈腐,以踏实、务实的新风取而代之。他们都不敬传统,但崇尚科学,拥抱进步,也都在推动统一化的议程……一切势利的旧时代等级制度都要一扫而空。” “他们中几乎没有一个预见到了事件的走向。要离开奥地利,有着各种理由,包括事业的发展;但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的想法依然看似荒谬,他们大多数人仍然受着积极看待事态发展的诱惑,就比如弗洛伊德。 1933年,当听说自己的书在柏林被付之一炬时,他说:‘在中世纪,他们会烧死我本人 ;如今,他们烧我的书就满意了。’” “人在流亡中,往往都做着回家的梦。但如果离别非常痛苦、屈辱,使还乡几乎不堪想象,情况就不一样了……‘你会不会考虑回维也纳?’‘不,决不会!’……离开奥地利后,学圈成员生活的一大惊人之处就是他们适应英语的速度……亨普尔告诉女儿,他做梦都是用英语做的……用英语交流代表着与过去的心理决裂,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本书从活跃在两次大战间的一批科学、哲学界知识分子们形成的“维也纳学圈”切入,勾勒了前后约70年的相关“硬文化”兴衰嬗变,既涉及我们熟知的罗素、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哥德尔、波普尔、包豪斯,更有纽拉特、卡尔纳普等枢纽性人物……他们一起点亮的旧大陆文化盛焰已在时代风雨中熄为余烬,四散的星火是否已然燎原?这幅宏大画卷不但覆盖欧美,包含科学与文艺的新气象,更有风云骤变,以及战后新哲学的硬核……性格决定命运,也与个人文化观暗暗相连。其中颇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也许就是温良的豪门学术明星石里克,唯一一个被无端刺杀的人。 ★ 维也纳黄金时代尾声的学人群像 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一方面大众处在货币贬值、心绪不安的境地;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繁荣,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文艺、政见都走上了新高度,活跃在讨论室、沙龙、咖啡馆、博物馆等空间之中……追求成为世界公民的新型犹太人,更是其中的代表乃至枢纽型人物,他们憧憬着进步和平等,甚至吸引来了列宁和托洛茨基。其中的代表性群体,就是反对旧形而上学、倡导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维也纳学圈”。 笼统而言,维特根斯坦是这个学圈(以及凯恩斯)的神(罗素是施洗约翰);学圈领袖石里克,这位普朗克的高足、爱因斯坦激赏的后辈,是维氏的虔诚门徒。宽厚的石里克也是波普尔的博士答辩导师,但认为波普尔“为人粗鲁,哗众取宠,是个不容异说的恶霸”;尽管如此,石里克并不在意波普尔批评乃至挖苦自己——但挖苦维特根斯坦可不行!学圈骨干还有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后者对维特根斯坦不以为然。维特根斯坦性格糟糕,表达独断,精神不稳定,但跑路嗅觉敏锐,为数很少的一生交好有拉姆齐和卢斯。同样和建筑界(包豪斯)有良好关系的,还有博物馆主、社会改造者、超聒噪大型“社牛”纽拉特。英国青年数学家拉姆齐曾亲至维也纳接受弗洛伊德的长时段精神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豪富家族,还是理查·施特劳斯、克里姆特等许多艺术家的恩主……众多人物,就这样织造在一起。 然而一朝风云变幻——不,风云一直在变,只是常人往往一朝方始惊醒…… ★ 思想史和外部史相结合,能提供怎样的镜鉴? 科学、哲学、心理学、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可能都有其所处时代的共通气质?不迷信传统和权威、只遵循理性和证据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在很多时代都受到保守派的忌惮和打击?同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或者同情者,为什么彼此之间也会存在强烈、持久的争论,甚至断绝往来?谁早在1931年就迁居外国,谁又到了1939年还从海外返回奥地利?他们的性格、判断力和学术趣味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界人士逃亡时,在资源和失落方面,有怎样的共性?历史的行程,对学者个人及学术风潮的走向又有怎样的影响?…… ★ 追求科学精神,造就了怎样的哲学和哲学家? “逻辑经验主义”不似“存在主义”那么广有受众,但它的潜流余续,是今日学院哲学的础石。比如奠定二战后美国哲学研究基调的蒯因,就是维也纳学圈的学生甚至成员。学圈内部也有学术甚至处事争论,但追求清晰的论证和证据,亲近科学方法,不迷信传统,拒斥天启般的形而上学,憧憬社会公平,是他们共同的底色,纽拉特说:“我们的共同点将保留下来;我们的差异是时代的产物,会逐渐消失。”海德格尔也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早在海德格尔刚刚出名时,卡尔纳普就激烈抨击其作品。波普尔则说:“只要读过海德格尔的原著,就会明白他是一个怎样的骗子……用绝对空洞的陈述,拼凑出空洞的连篇废话……我呼吁各国的哲学家团结起来,决不再提海德格尔,也决不再和其他为海德格尔辩护的哲学家交谈。这人是魔鬼。我的意思是,他对他可敬的老师表现得像个魔鬼,对德国也有着魔鬼般的影响。” ★ 一幅见微知著的欧洲画卷 主楼大学,学院联盟,教席、编外教授、授课资质和Habilitation,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及市民业余学校;高桌晚宴,有轨电车,巴洛克式宫殿对峙直线条大厦,历史上多次改易国籍乃至名称的小城,更有众多的小街、咖啡馆、故居、学界协会、民间团体、国际交流甚至上课时间后的c.t.……在这里,你能了解到旅游攻略之外的,既是近百年前的、也是当下的欧洲。

作者简介:

大卫·埃德蒙兹(David Edmonds), 哲学博士,牛津上广(Uehiro)实践伦理学中心高级副研究员,哲学的公众传播者,播客Philosophy Bites的联合创办人。(合)著有《维特根斯坦的火钳》《卢梭与休谟》《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等。

书友短评:

@ 艾䜭恪 ★历史上的天才集群: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公元14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18世纪的爱丁堡,维也纳应当在这个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呢?何时何地能有一个真正集群之地?又或者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中,早无思想可言。)★哲学家不会是任何思想共同体的公民,这就是他成为哲学家的原因。★非常生动有趣地讲述了“维也纳学派”的知识分子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团体如何发展,个人如何生存,知识分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在苦难中坚持自身价值和信念。他们之中,有人被迫远离故乡,有人遭遇不幸,有人被苦难折磨,但他们思想的脚步并未停止。★在书中最后的“学派年表”中,年表的最后是一连串的去世名单,这不得不让人屈服于时间,这似乎也暗示着“维也纳学圈”辉煌不再。但我想,这些知识分子从未被我们遗忘,因为他们思想永存。 @ 穸苑花深无地 逻辑实证主义学圈的生与死,第七章“咖啡与学圈”怀旧情绪浓郁,“在咖啡馆里坐着,是对强制性活动的对抗,正是这些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痛苦,像我们这样的人总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在错过一些无可挽回的东西,仿佛有一堆伙计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我们这个拜物的时代,这个体力劳动和先进科技的时代,可是有害影响,但进入咖啡馆那一刻,你放假了——枷锁从你的肩上解除,断成两半。”(不过彼时奥地利的咖啡馆氛围好像和当下咖啡馆的VIBE相去甚远);21章,波普尔仍然认为科学是好的,形而上学是坏的,“没有什么比提海德格尔的名字更能强化旧日的纽带了。只要读过海德格尔的原著,就会明白他是一个怎样的骗子,他的哲学是”用绝对空洞的陈述,拼凑出空洞的连篇废话。”或许高校学术界需要更多的哥德尔和波普尔。 @ 云深℡⁵²⁰ “数学的世界…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它完全无关乎生死,或是人类的龌龊。它永恒而冷酷,不含任何激情。”“对维特根斯坦来说,不是天才的人生,一无是处。”“话语造成分化,图画带来联合。”“在21世纪,研究者们提出,隐形偏见,即无意识的偏见,是一种强大而恶毒的力量。”“凡空气中飘着偏见的地方,每个人都会多少吸入一些,连受害者自己也是如此。”“弗洛伊德:在中世纪,他们会烧死我本人;如今,他们烧我的书就满意了。”

书籍目录

前 言 1
致 谢 5
1 序 章 11
2 小公鸡和大象 17
3 逐渐扩大的学圈 31
4 秃头法国国王 52
5 维特根斯坦施魔法啦 60
6 红色维也纳的纽拉特 85
7 咖啡与学圈 97
8 建筑与沙发 110
9 石里克不喜欢的礼物 129
10 外国的陌生人 144
11 漫长的仇恨 161
12 红色维也纳的黑暗岁月 180
13 哲学论争 199
14 非正式反对派 225
15 喂,你这该死的混蛋 234
16 学圈活在心中 247
17 出 逃 255
18 辛普森小姐的“孩子们” 270
19 战 时 282
20 流亡后的岁月 306
21 遗 产 335
出场人物表 351
年 表 358
注 释 366
部分参考文献 383
专名对照表 392
· · · · · ·

  • 这并不意味着左派都一致尊奉马赫。1909年,一位激烈的量评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出版了一本书,把马赫与唯我论、相对主义和反实在论联系在一起。乌里扬诺夫认为,马赫声称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感官得来的,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你无法确信在你的心灵之外是否有实在。他的反马赫檄文题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很不吸引人。八年后,他化名列宁之后的口号“和平、土地和面包倒对大众更具吸引力。
    —— 引自章节:2 小公鸡和大象 17
  • 许多轶事都体现了二人关系的亲密。他们再次相见,是在爱因斯坦成名两年后的1921年。当时,爱因斯坦进行了一次摇滚明星式的巡回秀,在欧洲各地包括布拉格,向满座的观众演讲。为保护爱因斯坦免遭不必要的关注,弗兰克提议这位来访者住在他的公寓里,睡在沙发上。弗兰克后来回忆起他们一起吃饭的情景。他的妻子不是一位有经验的厨师,她在用本生灯加热小牛肝。爱因斯坦突然跳了起来。“你在做什么?用水煮肝?”弗兰克夫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水的沸点太低了,”这位物理学家告诫道,“你必须用沸点较高的物质,比如黄油或脂肪。”弗兰克后来写道:“爱因斯坦的建议挽救了这顿午餐。”2弗兰克还讲了在布拉格的一次聚会上,当人们都在等着听这位伟人分享他的思想时,他却拿出了小提琴:“如果我不发表演讲,而是为你们演奏一首曲子,也许会更愉快,更容易理解。””他为众人奉上的是莫扎特的奏鸣曲。
    —— 引自章节:3 逐渐扩大的学圈 31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