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书名: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作者:李零
译者:
ISBN:978710806797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60
豆瓣评分: 9.5

书籍简介: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半大家下课看书时使用。李零先生力求“把道理讲清楚,用材料来摆事实”,并融汇学术界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打通出土古书与传世古书的连接,重新认识并建构起古代知识系统和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

李零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作品:《十二生肖中国年》《波斯笔记》《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铄古铸今》《万变》《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劳》。

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方术考》《花间一壶酒》《入山与出塞》《兵以诈立》《丧家狗》等。

书友短评:

@ 薠蘅 痛快的一些话:不要把迫不得已视为理所当然,不应以现代化偏见去套漫长的历史,有学无术或不学无术无异于焚书坑儒,作伪总得有点依据,查证比结论重要还原比剔除更重要,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什么条件下可以利用。学术源流的理清要靠古书经典化的考古发掘,材料并不在于全多,而是提供视野,进而探究古人思想和心理。经典形成相对思想原创比较单调。引用古书通例及诚之先生比较多。求学当知执简驭繁。古今的对话与中外的对话。上编是考古,下编以六艺/经-六种书五经之书是后来建立,史书-谱牒纪年档案故事,春秋世谱为筋骨语故为骨肉,诸子-本为传记,诸子学是自主的最早的学术源头,儒孔子弟子墨道,诗赋,兵书武经七书先秦孙子吴子司马尉缭六韬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阴阳五行没有经典化,方技医经经方神仙房中七类分叙。儒道谋略法兵阴阳五行 @ 小辛 读完这么好看的一本书,会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的。觉得不够过瘾,还想看看李零怎么写清华简,怎么对李学勤的一生所求有一种盖棺定论。李零是真的实现了出入古今,往来无碍。知识和见识融为一体,才能处理简帛古书的问题。说到底,简帛是一种载体,无非是这种载体特殊一些,需要特殊的方法和习惯,尊重古人的另外一种传统。有一些细节会对我产生巨大的冲击感。首先是语部类的文献,要将其放在和史的纠葛关系中去理解。古人不会读干巴巴的史,其实到今天也是如此,语可能源流更为久远。孔子弟子众多,但是鲁人还是要占绝对优势地位,这一点我想可能和孔子周游列国比较迟有关系。文献的生成是嵌套式的,很难讲那个文献突然就作伪作出来了,更多的时候是像手机翻新一样翻出来了,不过,华为总归不好翻新成苹果,更容易翻成荣耀罢了。 @ 澄泓 少一星给出版社 @ 天崩喵 太伟大了,太伟大了 @ 池初 非常好的教科书。

书籍目录

修订版说明
前 言

上 篇 概 说
第一讲 引言:寻找回来的世界
——简帛古书的发现与中国学术史的改写
附录: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一览表
第二讲 三种不同含义的“书”
附录一:中国古代文字的分类(按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分类)
附录二:中国古代文书的分类
第三讲 简帛的埋藏与发现
附录:简帛分域编(1901—2003年)
第四讲 简帛的形制与使用
附录:王国维《简牍检署考》
第五讲 简帛古书的整理与研究
附录: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
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附录:余嘉锡《古书通例》(摘录)
下 篇 导 读
第七讲 简帛古书导读一:六艺类
附录一:“六艺”之书的顺序
附录二:汉代小学发展的三阶段
第八讲 简帛古书导读二:史书类
附录:与邓文宽先生讨论“历谱”概念书
第九讲 简帛古书导读三:诸子类
附录:儒门传学考
第十讲 简帛古书导读四:诗赋类
附录一:张鸣论和声概念书
附录二:敦煌汉简《风雨诗》
附录三:银雀山汉简《唐勒》
附录四:尹湾汉简《神乌赋》
第十一讲 简帛古书导读五:兵书类
附录一:兵书的起源
附录二:兵书的分类
附录三:兵书的整理和经典化
附录四:兵书的三大类型和它们的国别
附录五:银雀山汉简《地典》
第十二讲 简帛古书导读六:方术类
附录一:方术的概念与分类
附录二:方术发展的脉络
附录三: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
结语:古代学术遗产的重新理解
修订版附录 从简帛古书看古书的经典化
后记
索引
· · · · · ·

  • 古人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根本不信这种鬼话。我一直认为,学者的命就是替人读书,因而常常无法享受阅读的愉快。如果他受毕生之苦,甘之如饴,非要别人和他一起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不是替人分劳省力,那是不仁之至也。所以,我更欣赏的还是老子的话:少则得,多则惑。
    —— 引自章节:前言
  • 我的印象,战国秦汉的古书好像气体,种类和篇卷构成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来的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形,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
    —— 引自章节:第六讲 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