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彩绘精读本)

书名:国富论(彩绘精读本)
作者:[英]亚当·斯密
译者:罗卫东选译
ISBN:978730816167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64
豆瓣评分: 8.1

书籍简介:

西方经济学开山之作,名家选译 最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学经典 吴晓波独家人物序 . 内容简介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是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创立做出了极大贡献,它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经济学家。它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是经济学入门必读之书。 《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劳动、分工、交换、货币、商品的价格以及构成价格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层层深入,进行了详细精辟的论述,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系统、清晰的描述。 本书由研究亚当·斯密的学术权威选取和翻译《国富论》全本最精华部分,保留作者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配以译者导读。吴晓波作独家人物序,展现这位伟大的经济学鼻祖的写作历程。同时加入大量精美插图,图文配合,以期成为最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 《国富论》出版的同年,美国人发表了《独立宣言》,这也许是一个巧合,却如同两把手术刀,在旧时代的身上剖出一个新生儿。如同当时代的所有著作一样,《国富论》并不是一本体系严谨的论著,它充满了经验主义的气质,很多论述明显地带有启蒙意味,但它确乎覆盖了所有的经济学基础性命题。 今天摆在诸君面前的这本精读彩绘版《国富论》,是吴晓波频道在2015 年6 月进行的一次共享经济试验的成果。这一实验的本身,便有趣地体现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资本和利己利他的理论,真的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驱动,协作完成了一件美好而有意的劳动。 —— 吴晓波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因《国富论》一书,被后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

译者简介

罗卫东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副校长兼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

作为国内研究亚当·斯密的学术权威,曾发表过多篇有关亚当·斯密和《国富论》的学术论文。所著的《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一书,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曾领衔组织《亚当·斯密传》、《财富与德性: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发展理论史》的译介工作,主持翻译《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学术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出)。

书友短评:

@ 和静清寂 终于看完了 @ Moon 经典不因时间而褪色,读名著是一种享受,把时间浪费在阅读人类思想精华上不亦乐乎。再复杂经济学现象都能用浅显易懂文字表达出来,但内涵却深刻,回味无穷。 @ huzizl 阅读难度比较大 @ Stella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读起来很费劲,感觉译者没有怎么用心翻译,可读性很恼火 @ 阿丙小虾 重建资本主义时代的三观,经典书籍就是超越时代的,不因时间而锈蚀的,常读常新的! @ 咖啡牛奶 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从哲学的完美剥离。利己之心决定财富的积累。真的非常感谢亚当斯密。资本主义才是王道。天堂上定有金山银山! @ 范尔杜先生 I’m fuckin’ crazy @ huzizl 阅读难度比较大

书籍目录

人物序——吴晓波
译者导读——罗卫东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以及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层的人中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
第二章 论引起劳动分工的原因
第三章 论劳动分工受限于市场规模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功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其用劳动表示的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地租
本章结论
第二篇 论存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引言
第一章 论存货的分类
第二章 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
第三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不同的财富增长过程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第二章 城镇商业如何促进乡村的改良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言
第一章 关于重商主义体系的结论
第二章 论重农主义体系,或论将土地产物看作一国收入和财富的惟一或主要来源的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支出
第二章 论社会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 · · · · ·

  •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及制造业原材料,城市则向农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制成品,以偿还农村的这一供应。比起农村居民试着自己生产制成品,若他们从城市购买,可以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能得到更多制成品。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种者生存的东西—提供市场,正式在这个市场中,乡村居民用剩余产品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收入越大,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就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和奢华,所以,促进前者的产业,亦必优先于促进后者的产业。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耕种和改良,必然先于只提供便利品和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农村有了剩余产品,换言之,超过维持耕种着生存的部分,城市才能获得其生活资料,所以,城市只能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加而发展。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去耕种他的所有土地,完完全全制造它的全部天然产物,那么,由外国资本来输出天然产物甚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以便这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中去。 因此,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其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才投入对外贸易。
    —— 引自章节: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 一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只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力。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
    —— 引自章节:第一篇第一章论分工
  •   蓝狮子图书经典重译计划(共4册),这套丛书还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道德情操论》《社会契约论》。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国富论(彩绘精读本)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