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为什么会失败

书名: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
作者:[荷]本雅明·范·罗伊/[美]亚当·费恩
译者:高虹远
ISBN:9787542681935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16
豆瓣评分: 8.9

书籍简介:

探讨行为规则的“魔鬼经济学” 获美国心理学法学协会及美国律师协会奖项 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专家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为何系安全带的法规执行良好,而限速规定屡遭突破?竖立“此处禁倒垃圾”标语牌后,此处垃圾为何反而变多?比起法规本身,签名位置更能影响填表人的诚信?机构的安全手册、合规条款和内部举报机制为何形同虚设?严刑峻法反而能鼓励犯罪?……怎样才能避免一厢情愿甚至事与愿违? 失败的规则单有处罚,却不提升安全、产量、环保效果、群体认同……依规律定规则,才是讲科学。人类行为有怎样的客观规律?阅读本书,发现答案。 *作品看点* 以法律为例,启迪各种组织规则的设定和执行 公司管理层常用“扣钱”的手段去提振公司效率,克服员工迟到、工作量不达标等问题。警示、处罚等手段固然符合管理者的直觉,但透过本书我们会看到,从法律到幼儿园、公园等共场所的管理规定,此类手段经常失效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变罚为奖是不是更好?也不是这么简单……从中,规则制定者能看到自身的盲点,而规则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更为顺应科学规律地趋利避害。 多门社会科学的综合演练 本书综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社科研究,指出人类行为的潜藏客观规律,及如何合理利用心理启动,顺应从众效应、不成文社会规范、道德感,综合考虑人们守法和违法的损益等。透过本书,读者可一览在一众社会科学领域中共通的科学思维及实证方法。 丰富案例,有说服力 本书的案例覆盖欧洲、南北美洲、东亚多个国家的刑法、税法、治安法、环保法、交通法规,以及保险政策、公司合规制度、机构安全准则、公园和地铁的规定、公益广告等规则及推行规则的活动中形成的吊诡局面和改善策略及其效果,足可给读者多角度的启发。 *媒体/名人推荐* 现行的法律体制中存在深刻的不公。如何大幅增进其公正性?本书为这一问题指出了一条明路。—— 劳伦斯·莱西格(哈佛法学院罗伊·富尔曼讲席教授) 本书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人入胜。但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它在政策制定问题上充分展示了社会科学的威力。通过本书,我们发现,经济学所推崇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严密的因果关系识别,在政策的评估和制定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缺乏这些而错误地制定一项政策,可能导致祸国殃民的恶果。——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古典经济学自身出现了一些缝隙。不断有新潮学者利用实验方法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性经济人”假设,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本书正是在这种传统经济学已经失败、新兴经济学尚未完全成型的背景下写作的。在两位作者讨论的诸多案例中,不仅规则失败了,传统的“法的经济分析”也失败了,这种双重失败,只有新兴的行为经济学才能挽救。—— 梁捷(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荷]本雅明• 范• 罗伊(Benjamin van Rooij),中文名刘本,阿姆斯特丹大学及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法学教授,荷中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成员、复旦大学司法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云南大学法学院终身客座教授。于荷兰莱顿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汉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学位。其20多年的研究,覆盖工业污染、安全作业、贿赂与腐败、逃税、食品安全等领域。除学术发表外,亦为《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等刊撰文。

[美]亚当• 费恩(Adam Fin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及刑事学教授,曾受美国司法部、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资助。研究重点包括人的违法原因、人与法律的关系等。

*译者简介*

高虹远, 社会学学士,社会学及生物统计学双硕士,现为数据分析师。

书友短评:

@ 夏天语书 记住且永远,永永远远牢记于心!牢记于脑 … … !← →:注意对于情绪的把控!做任何一件事,事情与遇事 … … 时不着急!不心急!不慌张!不火急火燎 … … !不轻易感情用事!不轻易意气用事!不轻易儿女情长!注意思维!注意做事感觉永持续!注意做事!注意记忆力!注意记性!注意在写一些东西、内容时,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 时你的嘴巴要时刻,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时不时地都要动起来!说一说!动一动!→但不是,不让,不是让,不要让,不是要让其他任何一个人知道与发觉和听到 … … 你说,你所说与你所念叨的内容与话语 … … ! @ Creative 我认为阅读这种书的目的,第一是可以涨知识,你会接触到很多新理论,让自己更加丰富,通过非常容易理解的案例,谁都可以吸收,这本书我读的非常细致,也感觉很有意思,是我最近感觉最有收获的书,干货满满。第二,我想就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性,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法律的制定者或者执法者,我们阅读这类解读人性的书,就是帮助我们看清身边人的行为,了解各种发生在身边奇葩的匪夷所思的事的内在逻辑,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这是这本书确实能带来的功能。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 麻绳 良法才能善治。关键就在于搞懂什么是良法。如果法学教科书上的观点就是有问题的,那接受这些教育的人怎么可能立良法?只会凭着朴素的胡萝卜加大棒的一套理论来规范行为,而忽视人的守法责任感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就算立法者自以为立的是良法,看上去也像良法,但永远不可能善治。法学家不仅要制定精细的法律,还要能让公民愿意去遵守法律。要是把这个责任丢给社会学家,那永远不会有法治。ps:你看看人家的法学家阅读面,《思考快与慢》是我高中看的书,《人们为什么遵守法律》是博士看的书,一个是经济学,一个是法社会学。作者其实是要把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融合起来,称为行为法学。这不又是一个法学流派了。 @ 琴南 这本书搜集了大量的法律案例,从行为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些法律实践为什么会失败。语言非常生动,也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即使不是法律相关从业人员,也可以从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可能也包括了对怎么样让规则能够成功的思考。总有人说社会科学是在做无用功。但是严密的逻辑,和推定等等,比起直觉有时还是要可靠很多。很开心能够读到这本书,也很喜欢。 @ 西窗随笔 太有意思了,法学相关的人的行为规则研究,篇幅不长,全是干货,除了关于刑罚的确定性与威慑性的关系是法学的老课题,还有许多特别有意思的研究。比如社会规范一章里讲了一个研究,在大学里贴个海报,说我们大学里90%的男性会在约会对象第一次说不的时候就停止性行为,这个海报贴出之后,这么做的男性居然真的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段想起今天看到的另一个相反的例子,讲河南“捡拾(抢劫)”文化,就是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 阿斯酉 流畅!好看!第一页就很吸引人。制定规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时候还会事与愿违呢。有时候特别好奇,这些有专业背景的作者是如何锻炼写作水平的……有人写得就是很好读,有人就不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双“规”记 001
第二章 惩罚错觉 013
第三章 大棒、胡萝卜和大象 047
第四章 道德维度 079
第五章 公民服从 103
第六章 社会规范 123
第七章 善用改变 137
第八章 恐怖分子的减速带 163
第九章 把制度体系轻松搞定 189
第十章 行为法学 215
致 谢 235
注 释 239
参考文献 259
· · · · · ·

  • 险申清表上先签字后填表的人,和先填表后签字的人面对的激精施完全相同。而行为却非常不同。该研究清楚地表明,人的决策并不总遵循激励机制。人的行为并不总是有意识的、理性选择的结果。这里的关键是人的认知。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会使我们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做出反应,这会违背根据成本收益的理性算计而制定的激励机制。为了理解人脑的运作机制,我们来尝试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阅读下面三条陈述,并立即说出你想到的答案。(1)一条裤子和一双袜子一共售价110美元。(2)裤子的价格比袜子的价格高100美元。(3)袜子的价格是多少?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袜子售价10美元。但我们如果认真计算,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是错的。裤子必须比袜子贵100美元。因此,如果袜子售价10美元,裤子的售价就是110美元。这样总金额将是120美元。这显然错了。正确的答案是,袜子售价5美元,裤子105美元。这样我们把两个值相加时,得到的总数才是110美元。这个例子改编自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该书讲述了大脑可能如何欺骗我们。6在总结了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后,卡尼曼分析道,人的思维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系统化、合理化。他告诉我们,人脑使用两套系统。”快速的“系统1”凭直觉自主运行,为我们迅速地做出各种日常决定,但它很容易忙中出错。相比之下,“系统2”则慢得多,它更慎重,也需要耗费更多脑力。立即回答袜子要10美元的人,就是在使用系统1,在凭直觉快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大棒、胡萝卜和大象 047
  • 但真正的问题在更深的层面,即政治和公众认知认为该如何处理违法行为的层面。辛辛那提市市长马克·马洛里(Mark Mallory)起初担心肯尼迪的方法会被民众视为政府对犯罪的软弱。顺着惩罚直觉,民众一直在呼吁采取更严厉的治安措施,延长监禁的刑期,甚至建新的监狱来关押这些罪犯。警方已经反复用过这些措施,但并没有阻止谋杀率的上升。引进一位社会科学家似乎是个软招,尤其是这位外部专家还为帮派成员提供生活辅导和就业咨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自己的恐惧和政治家的煽风点火下,直觉告诉我们打击不良行为很简单:只要手段强硬并公之于众。甚至有生物学的证据表明,人天生喜欢惩罚。一项神经学研究发现,人脑倾向于惩罚,因为当我们惩罚他人时,多巴胺系统会被激活。因此,当我们打击犯罪、打击公司欺诈或不安全驾驶时,直觉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只是更多更重的刑罚。此类情绪根深蒂固。我们可以在全世界的主要古代传统中找到它们,从希腊的古典思想家到中国古代的法家,以及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书。我们到处发现的都是相同的观念:坏人不见棺材不掉泪,惩罚是施加痛苦、纠正不良行为的良方,而如果惩罚在公共场合执行,还能起到惩一儆百的效果。”但是这种传统思维并没有得到当下经验科学的支持。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仅是重刑本身就能起到威慑作用。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惩罚错觉 013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