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

书名: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彭淮栋
ISBN:978710802159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4-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60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作者简介:

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1963年起为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1978;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中译本)、《巴勒斯坦问题》(1979)、《世界・文本・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译本)、《知识分子论》(1994;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中译本)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1994)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并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书友短评:

@ sogdiana 比之于回忆录 我发现我更喜欢对谈、书信 @ 野生大麗花 (暂不评分)被翻译所累的书,耐着性子啃了50多页,弃了。一部分原因是对作者的背景不够了解,对那段特殊的历史也不熟悉,导致看得一头雾水。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翻译之烂(目前年度之最),零碎、混乱,外加许多拗口之词,阅读体验十分滞涩。 @ 一白🌈 读完萨义德《格格不入》“偶尔,我体会到自己像一束常动的水流。我比较喜欢这意象,甚于许多人附之以相当意义的固态自我的身份观念。这些水流,像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主题,在清醒时流动着,最佳状况的时候不需要调解或协和。它们可能不合常情,也许格格不入,但至少它们流动不居”

书籍目录

导读 流亡・回忆・再现
――萨义德书写萨义德        单德兴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译后记
· · · · · ·

  • 我觉得美国人没有深度,不自在,只有表面的玩笑和队友之间的逢场作战的快乐,这些从来没有满足我。我总是觉得,置身同辈美国人之间,我若有所失,总想念别的语言,尤其是阿拉伯语——我在英语之外的生活、思想、感觉的语言。他们似乎不太重感情,不大有兴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反应。这就是美国生活那种超常的意识形态思考、大家看同样的电视节目,穿同样的衣服,把日常生活的复杂交流局限于一种缺乏反思、记忆也是没有位置的最低层次。
    —— 引自第286页
  • 不幸,他也在我内心留下另外一些东西,就是死命坚持做有用的事,事情一定要做好,“永不放弃”,可以说绝少例外。我不知闲暇或放松为何物,更特别的是,我没有累积成就的意识,每天都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背后是大大空空的暑假,面前是不确定的明日。久而久之,“爱德华”变成一个苛求的监工,每天忙着登记缺点和失败,也努力累积义务和承诺,两张表此消彼长,又是彼此取消。“爱德华”每天都必须重新出发,一天既了,都觉得没有多少事情对劲。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萨义德作品系列(共11册),这套丛书还有《论晚期风格》《论晚期风格》《权力、政治与文化》《知识分子论》《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格格不入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