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仪式

书名:告别的仪式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孙凯
ISBN:978753277849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44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新知识分子”萨特的临别肖像 波伏瓦与萨特的终极对谈 伴侣生活 = 智识对话 “这是我的第一本——也许是唯一一本——您不会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年,萨特65岁。两年前的“五月风暴”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参加集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支持受迫害人士、筹备电视纪录片,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几、脑损伤、尿毒症……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无数巨细靡遗的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书友短评:

@ 啊淼5 大约17、8年前,第一次在爸妈的书架上读了「萨特传」,而后不停地在寻找和读懂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时候还不清楚什么是哲学,也闹不懂什么是存在主义。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自己与自己用文字争论,辩解和证实三大理论,太有趣了。之后,从他的文字里,知道了尼采、加缪、海德格尔……看到了「死无葬身之地」、「魔鬼与上帝」……再后来,对加缪的偏爱,让我越来越读不下去萨特了。前几日无意中买到这本书,… 大约17、8年前,第一次在爸妈的书架上读了「萨特传」,而后不停地在寻找和读懂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时候还不清楚什么是哲学,也闹不懂什么是存在主义。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自己与自己用文字争论,辩解和证实三大理论,太有趣了。之后,从他的文字里,知道了尼采、加缪、海德格尔……看到了「死无葬身之地」、「魔鬼与上帝」……再后来,对加缪的偏爱,让我越来越读不下去萨特了。前几日无意中买到这本书,看了几十页之后,才惊觉原来这就是少时读过的「萨特传」。读了一半,发现当初喜欢的老头现在再看已没那么可爱了,可是文字煽动性还是那么强大。波伏娃果然是他最忠实的追随者,就算争论喋喋不休从未停止,但字里行间充满了自由。 @ 阿尔贝·加喵 史铁生说爱情是世上唯一自由之地 彻底的坦诚带来彻底的自由 看到萨特和波伏娃毫无保留的聊人生 性爱 政治 文学…我想这就是史铁生描述的因对彼此彻底的坦诚而带来的精神上绝对自由 同时他俩的开放关系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典范 性 爱情 婚姻 并不需要三位一体 而所谓的Soulmate 其实只要有一方面非常契合就可以 @ Gol 即使是前半部分的直面告别后的追忆也充满了克制。告别一直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无法想象在写“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大概是能直面自己”在害怕和希望之间摇摆”时的脆弱,在能在告别来时如此坦然。第二部分谈话无所不包。论阅读:“把时间放在一个为读者创造并在读者身上发生的时限之中,在阅读的同时,时间就变成了读者制造出来的客体。”谈写作:作品的必然性,在于将词语以某… 即使是前半部分的直面告别后的追忆也充满了克制。告别一直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无法想象在写“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大概是能直面自己”在害怕和希望之间摇摆”时的脆弱,在能在告别来时如此坦然。第二部分谈话无所不包。论阅读:“把时间放在一个为读者创造并在读者身上发生的时限之中,在阅读的同时,时间就变成了读者制造出来的客体。”谈写作:作品的必然性,在于将词语以某种形式粘合成张力,在阅读时由读者界定时限,产生和作者的复杂关系。论平等关系:放之四海皆准的大分类法于自身的、并为自身而存在的真实的实在性之上架构出的现象层面上人的地位。论自由:历史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社会变革的大潮不考虑个体的立场,孕育一种有益而有时显得可怕的低调。无话不谈,得卿如此,夫复何求。 @ 汁豚屠夫 坦承點吧!提出「新知識份子」,為了獨創性去獨創,挺傻冒的自負者。就像他們在五月風暴中在不了解東方的毛而展現出極度的崇拜毛等等一些瘋狂而極端的行為一樣,是一種自負的獨創行為,其實他們什麼都不懂,只是覺得自己很與眾不同,別再嚎什麼幾把口號了!我也為薩特波伏娃嚎一個——瘋逼配傻逼神仙愛情? @ vangoghsmood 波伏娃对萨特临死之前的一段日子的记录材料还蛮珍贵。后半部分是关于他写作分主题的访谈。 @ 祝羽捷 书的前半部分记录了萨特走向死亡的过程,死亡是个结果,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把生命最后的十年看作是死亡的过程的话,更能体会衰老疾病如何折磨这样一个思维敏捷的知识分子。波伏娃说“我的沉默没有把我们分开。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会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治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后半本书是这段伴侣智识旗鼓相当的对话,波伏娃是一个很好的发问者,引导萨特说出了许多绝妙的话。 @ 逆行 可是 不可爱啊 @ 上野 ①波伏娃对萨特全是爱意 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②采访记录里 波伏娃算是很客观 ③如果之后我再阅读一些萨特的书也许能更加了解书中有一些部分让我觉得萨特很有男性优越感,而且尽管口中说平等与民主,但有些语句中也会体现出想要控制别人的思想。片面的个人感觉 。⑤两人有很棒的精神交流,他们的关系也许不是我开始浅薄了解到的,所以不世俗 所以才开放式的在一段关系里维持了45多。 @ 书真好看 后面读不下去 @ 周公度 萨特拓展了自由的界限

前言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告别的仪式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