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书名: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作者:约瑟夫·桑德勒、埃塞尔·S.珀森、彼得·冯纳吉
译者:
ISBN:9787122321220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33
豆瓣评分: 9.4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

书友短评:

@ 情绪稳定的人 所以,越自恋的人,我就越觉得他们可怜。多炫耀就多空虚。不喜欢精神分析挖童年,几次下来发现原来那还是因为自己不愿表达对父母(他人)攻击。但客观分析,有问题,早期原生家庭可不能全背锅,自我,peer,社区都有影响。关键还是我与我的关系。动力取向最吸引我的还是关系模式的突破与改变。咨询师: why me?我: 因为你看起来冷漠,无情,而我正喜欢挑战。如果跟你这种人我都能舒服得相处,自由安全的表达我对你的攻击与不满,那么我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咨询师: (害羞又欣喜的笑了)是这样的……安全,自在,舒服,可以自由表达攻击的关系。每周一次50min,真的很治愈。 @ 大盼盼 没读完,卖给多抓鱼了。 @ 燚行。 自恋是爱之始源 @ trats-i 围绕《论自恋》组织的论文集,很像某种纸面版研讨会。特鲁尼特这篇尤其精彩,将精神分析视为诠释学的、充满隐喻的,而非严格科学的理论,似乎更为贴切。 @ CrazyCat 真是深奥啊🤔 @ 咸鱼猪生 现在读也不过时,很有趣的读物。比如自恋是一种应激:压抑源自自我;人的理想型是儿童时期完美自我的投射,爱其他客体可以抵御自恋症等等,现在心理学(尤其是human bonding/attachment theory这块)虽然有一些新的说法,但总体思路差不多。小说里不幸的童年用爱治愈如果多学习一下弗洛伊德,桥段会设计得更合理一些。 @ 大盼盼 隐约能够感受到自恋理论的伟大之处。也能对自体心理学有更深的理解。可惜 没有咨询实践 也读的还不够多 不能有完全的理解和共鸣。

书籍目录

  • 自恋与客体爱恋是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的假设,是科胡特的第一个理论创新。它的基础是对这些移情的修通会让原始自恋转变为更为成熟的型态,而不会激发俄秋浦斯移情神经症的观察。因此,他选择从经典力比多理论中分出自恋态度与自我状态(同时保留自恋的力比多本质的观点)。
    —— 引自第191页
  • 科胡特并非忽视驱力(只是驱力理论,这是另一回事),不过是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它们并将之整合入他的自体心理学中。他依然认为力比多和攻击的二元性是将重要内在经验分类的好方法。但是,婴儿与儿童的“镜映”与“理想化”需求,对科胡特而言显然更是心理发展主要的情绪养分。弗洛伊德假定,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与自我的防御运作(在超我的要求之下)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是原始性的:冲突本来就在精神装置之内。然而,科胡特根据其临床经验假定,婴儿天生具有一种适应性,能从具共情的自体客体环境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自体客体的回应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冲突一定会出现,但更重要的是,严重且持续的自体客体的机能不全将会导致不完全的或是畸形的精神建构。此处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即使仍具争议性)差异:是将冲突摆在首位,还是将缺陷摆在首位而冲突在其次,这是当代精神分析争论的焦点。
    —— 引自第193页
  •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论弗洛伊德的《女性气质》》《论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论弗洛伊德的《可终结与不可终结的分析》》《论弗洛伊德的《一个被打的小孩》》《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构》》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