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作者:程猛
译者:
ISBN:978752033695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90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中国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作者简介:
程猛(1989- ),安徽淮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访学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2019-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人 类学、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曾任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教师。获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书友短评:
@ 然 田野资料较集中的章一、三、四均改写论文发表,内容差距不大。章二、五在论文中也有提及,不过不确定是否完全一致。费孝通加威廉斯加布迪厄的乡土三人组还算说得通,理论对话略显薄弱,最后强调公共支持系统与村庄文化恐怕是误置了时代——受访者和自传多是在 两年前帮忙校对时通读了一遍,很是喜欢,也很受启发。这次趁着开题,重读,有些新的想法。如何在教育再生产理论脉络中定位《学做工》,如何理解布迪厄和威利斯的异同,这是这本书、这个研究教会我的。对能动性的强调,对经验世界的关注,这两点对我影响很大。我自己做研究时也会试着去关注这两点,很大程度上是受本书的启发。总之真的很推荐啦,而且作者人实在太好太好了,真挚可爱,长得还很好看!也提一点困惑,对寒门贵子的强调,确实很容易导向一种重特例、轻结构的叙事,它是否是另一种成功学叙事呢?是否会在客观上为体制背书呢? @ Mr.左耳 布迪厄的理论经常被人误解为强调结构决定论,但是实际上他一直在做结构与能动的统合。提出“底层cultural capital”是一个美好的本土化意愿,而实质上是一种对个体能动的扩充,甚至是对“惯习”的再诠释。问题在于,底层cultural capital中的“学校化心性”或者“道德化思维”,不是同一个场域的概念,前者依然未能脱离学校再生产语境讨论;后者是家庭场域的文化再生产。而令人暗祷的是,两者的合金在本土特定的教育流动管道下,获得了一定的向上动能,这是因为这里特殊的教育公共性所决定的。而这也启发我们,重视基层学校教育过程的改进,远比鼓励他们“今天你也要坚强”“今天你也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要好得多,不要把结构的缺陷,化成个人的苦难,是布迪厄生前希望社会学研究者都应当自省的事情。 @ 完达山小老虎 通过对文化再生产以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批判,作者实际上是想超脱原有的“文化缺陷”窠臼。在文化生产注定的阶级再生产与直接的社会阶级结构下的社会再生产,作者从中找到了第三条路——底层农家子弟的文化生产不光只有“家伙们”式的辩证的否定下的阶级再生产,而还有通过底层文化形成的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理品质(应试学校)……的底层文化资本。作者认为底层文化资本也是“读书的料”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重要推力。底层文化资本本身并无所谓缺陷虽然它的确意味着农家子弟处于结构性弱势处境以及中上阶层文化资本获得对农家子弟的重要性,但不能将由其他体制性因素导致的社会再生产归结于底层文化自身的缺陷。读书的料是幸运的,同样也是不幸的。底层文化资本像达摩克里斯之间,永远高悬在他们头上。城乡二元对立结构还会持续多久呢? @ 沫沫儿 处于求学进程中的农家子弟在面对公共机构和中产阶层社会时容易手足无措,难以融入,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是第一重羞耻感。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在求学历程中,他们逐渐内化了一些城市中产阶层的生活式样,但其家庭显然不具备支撑这种生活方式的经济条件。这样,这些农家子弟就很容易因原生家庭而感到羞耻,这便是第二重羞耻感。“读书的料”是自傲与自卑的矛盾结合体。一方面,他们会因自己生发出的羞耻感而感到羞耻。另一方面,他们相比于中上阶层子女又更清楚家庭对自己的付出,深知对自己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应当感恩。但当他们为自己的出身或家人而羞耻,他们又会认为自己“不懂事”,这种羞耻感和怨恨是不应当的。自我道德上的压制带来“对羞耻的羞耻”,也就是第三重羞耻。这一重羞耻是最让人痛苦和煎熬的。 @ 喳喳喳 作为博士论文,私以为太简单。作为一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基本的观点是对标布尔迪厄和保罗威利斯,关注寒门贵子,他们为何可以实现阶层跃升,布尔迪厄没有谈这个问题,威利斯也忽略了这部分人。过程的描述很感人,只是结论还没太说服我,论证不充分。
前言
.
第一章 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
第一节 理论的空白地带
一 被忽略的陪衬
二 “第三类循规者”
三 最初的探索
第二节 “读书的料”及其问题
一 反求诸己
二 “读书的料”
三 问题的确证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文化
二 文化生产
三 当代农家子弟
四 高学业成就
五 成长叙事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自传社会学
二 深度访谈
第五节 关于方法的讨论
一 资料收集与个案代表性
二 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三 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
四 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五 研究伦理
.
第二章 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第一节 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理论
二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三 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延展
第二节 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
一 威利斯的思想特色
二 “家伙们”的文化洞察
三 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第三节 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一 子承父业的农家子弟
二 反学校文化的迷思
三 “循规者”文化生产的蛛丝马迹
四 寒门何以出贵子
五 “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
第三章 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
第一节 先赋性动力
一 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
二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
三 物或损之而益
第二节 道德化思维
一 “一钱一世界”
二 有负担的爱
三 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务
第三节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一 命运的文化底色
二 渴求关注的目光
三 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
.
第四章 文化生产的暗面
第一节 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一 隐匿的社会排斥
二 三重羞耻感
三 情感结构的隐与现
第二节 “懂事”及其非预期结果
一 “懂事”的多重意涵
二 底层家庭的情感表达
三 爱怨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跨入大学之门
一 单向度优越的陨落
二 不得自如的身心
三 “读书的料”的自我重塑
第四节 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
一 在故乡成为异乡人
二 人际交往的两面高墙
三 情感定向的重叠交织
.
第五章 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第一节 从文化再生产到底层文化资本
一 反推文化资本理论
二 剩余性观念的启发
三 惯习作为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
四 底层文化资本:一个突破性概念
五 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反思
第二节 文化生产理论的重构
一 徒有虚名的文化生产
二 创造性的道德根基
三 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循规
四 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复杂性
五 走向文化生产的家庭经验
第三节 底层文化资本的生成土壤
一 及时激励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 家庭教养与村庄文化传统
三 强有力的公共支持体系
余论 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一个风雨飘摇的地位群体
第二节 “读书的料”的文化世界及其风险
一 匮乏与“向上爬”
二 贤能主义者的幻灭
三 异化与自我疏离
第三节 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共87册),这套丛书还有《民国通志馆与近代方志转型》《文本与唱本》《中国古代辨体理论批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生根中国的》《宋代乐论研究》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