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六十年

书名:读史阅世六十年
作者:何炳棣
译者:
ISBN:978710108541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86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本书简体字版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现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推出精装纪念版。

作者简介: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博士学位。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由于其学术贡献厥伟,他还被香港中文大学(1975)、劳伦斯(Lawrence)大学(1978)及丹尼森(Dennison)大学(1988)赠予荣誉法学及人文科学博士的学位。1987年何炳棣教授退休,嗣往加州大学鄂宛(Irvine)分校,任历史社科杰出访问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

书友短评:

@ 低等游民 何炳棣的书之前只读过《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倒还算扎实耐读。但这本自传实在不招人喜欢,不过何老治学确实勤奋刻苦,也算是有“自负”的资本。私人传记和其时的学术论证融在一起写是个蛮好的思路,只是这种明显主观的口述史,拿来作为以后研究的史料可能性也不大。印象很深的是有很多非常细碎的旧事,老先生记性也是真的好,也许是太过在意学术成就与否,反而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些许不安。 @ 千江阅 一个聪明、努力、目标明确的人。以治史的求真写个人治学史,有治史方法也有大师八卦(陈寅恪冯友兰胡适麦克尼尔等),都真实可信。所有说他自恋,个人觉得只是求真,成绩和赞誉皆有证据,难道非得谦虚地掩盖不成?他也说过自己虚荣,连竞争对手生病不能参加考试是自己的机会这种话都直写出来,说明确实坦诚。 @ sanbilly 第一次讀是2006年,剛結束一年的支教,心情極為抑鬱,讀完之後,覺得這個老頭自大得令人生厭。第二次讀的時候,是2009年秋冬之際。博士班第一個學期,意氣風發,學術抱負爆棚。要以他為榜樣在彼處打出一片天地;這次再讀,已經要打包走人,去德國流浪,這才知道何大師的成功不可複製。 @ 乐浪公 乡贤著作。书中所述清华大学当年教育之美善,较诸今日不啻天渊,令人感慨。师友丛忆,颇涉学人掌故,亦多可观。 @ 子尧 上篇读毕,再次深感晚清以来百年树人之功,至红朝而毁于一旦。下篇对我今後留美发展有珍贵指导。 @ shidange 是个人物。。。经常蜜汁自信。。。 @ 如歌 和读过的其他学人回忆录或文章中满满的谦逊不同,何先生的行文直率透露出“自信”和“张扬”,甚至常被讽为“自恋”何炳棣先生平生结硬寨,打呆仗,只做第一等的题目,大自信,大手笔,大才高义,令人心折。如此有魅力的老先生,实在神往。 @ 既和且徐 作者开篇即自陈此书写作的一大目的即为将来的教育史和社会史研究留下材料,这是与其他回忆录的原始出发点有所不同的,体现了何炳棣教授强烈的史家意识。开头对求学经历等的回忆很详细,有很多丰富的细节,确实可以作为史料的参考,不过始终夹杂在文中的是作者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可以看出作者自视甚高,快意恩仇,这使得我们对其许多事情的讲述和人物的看法不能全盘照收。 @ 汤圆吃六个 读史,让人更清醒 @ 蓝道 左右都牛的大师级人物

序言/1
上篇 国内之部
第一章 家世与父教/3
专忆1 何家的两根砥柱/12
附录 家族与社会流动论要/23
第二章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30
专忆2 少年时代的朱英诞/33
第三章 南开中学/37
专忆3 爱国纪录的创造者/48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50
第五章 清华大学(上)/55
1.考试与入学/55
2.“发现”自己,磨炼意志/57
3.培养自修习惯/61
4.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65
第六章 清华大学(中)/72
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72
第七章 清华大学(下)/88
“天堂”与“精神”/88
专忆4 雷海宗先师/102
第八章 两年傍徨:光华与燕京/119
第九章 西南联大(上)/125
1.留美初试失败/125
2.“尽人事”/128
3.再“尽人事”/129
4.否不单临/132
5.东山再起/133
附录1 留学考试的英文水平/137
附录2 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试题/141
第十章 西南联大(下)/144
1.建校史略/144
2.联大社群/146
3.学风(上):人文社科/148
4.学风(下):理工/150
5.个人生活漫忆/154
第十一章 师友丛忆/161
1.郑天挺/161
2.钱端升/165
3.陈体强/168
4.张奚若附:罗应荣/172
5.潘光旦/174
6.闻一多/176
7.孙毓棠/178
8.丁则良/181
9.冯友兰/184
下篇 海外之部
第十二章 纽约和哥大(上)/193
1.选校补忆/193
2.旅途观感/196
3.令人留恋的纽约生活/197
第十三章 纽约和哥大(下)/208
1.岁月蹉跎的焦虑/208
2.导师的选择/209
3.课程忆要/212
4.两次口试/216
5.准备话别/232
附录 美国入文社科博士生外语考试制度述要/235
第十四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237
1.西迁温古华/237
2.博士论文计划受创/240
3.哥大论文的完成/242
4.论文出版的受挫/247
第十五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253
1.国史研撰的序幕/253
2.埋首国会、哥大、哈燕图书馆/258
3.决心踏进汉学以外的世界/262
第十六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279
1.哈佛与明清人口史论/279
2.哥大与《明清社会史论》/285
3.学习“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290
4.极不寻常的邀聘与考验/296
专忆5 胡适/305
第十七章 芝加哥大学(上)/314
1.芝加哥创校及其特色/315
2.学校领导对中史教研的重视/319
3.国际规模的中国研讨会/329
第十八章 芝加哥大学(中)/342
1.课程的设计/342
2.研撰(上):一再出人明清的门槛/344
3.研撰(下):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357
第十九章 芝加哥大学(下)/365
1.《东方的摇篮》引起的波折/365
2.新中国的号召/378
3.衰象:东亚教研的暗斗/380
4.师生关系/383
附录 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后的自我检讨/395
第二十章 老骥伏枥:先秦思想攻坚/415
1.重建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415
2.画龙必须点睛/420
3.华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426
4.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434
5.攻坚与翻案: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441
卷后语/459
人名索引/467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读史阅世六十年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