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归属

书名:独立与归属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史
作者:杭苏红
译者:
ISBN:978710020906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4-3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60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新女性”的命运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缩影,她们身上的精神性追求及其内在困境,能最真切地反映中国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的张力与缺失。本书以“离家”作为新女性生命史与精神史的起点;离家在开启她们追求独立之路的同时,亦使得“归属感”问题始终如影随形。独立与归属这两方面的紧张关系在此后的“学潮”“爱情”“革命”以及“物质”等历史环节中都有充分体现。在这—过程中,亦可感受到现代人格内在的主观性倾向,及其得以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境。而“革命”与“物质”作为两种典型的选择,在展示新女性群体某种现实出路的同时,亦以新的方式使“独立与归属"的结构走向了“一端”。

作者简介:

杭苏红,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 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学史。

书友短评:

@ 巴黎獭 08.28.22难以揣测此书写作实际耗费时间与精力,然而对“新女性”之把握正同其中所写女学生对“人格”之理解,流水线式投出的标枪,无自省张力的旗帜。一幅从与传统相对而立绘制的肖像,走过的道路恰与至今的历史及其评价相对应,使得最后一章比起另一条路更像唯一的一条,然而并未把那个相对而立的传统作为足够强大的敌手对待,从而几乎无视非家庭归属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国民之母”等层面认同的张力另外,作者的文本细读功夫实在糟糕,完全对不起自己所选取的样本,女性情谊共同体究竟如何展开?如果不是用革命情谊这张大手一揽而过?以叙事为精神史之要重,却读不出精神的张力,最后还是用叙事剪裁了小传,更何况,这几个人何以代表新女性?甚至连阮玲玉都未曾提及? @ Mooncake Uncle 民国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时代,不仅因为它代表着觉醒和革命、懵懂而浪漫,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百年前,当时那些性格各异的女性,在时代的潮头上勇敢地抛弃旧传统的同时,努力在新世界找寻自己的方向。当从传统的家庭礼教中独立之后,归属感的缺失引领她们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跻身革命浪潮,成就集体大我;有的艳羡爱情,寄托于心中的理想伴侣;有的醉心小资物资生活,借此远离人群,以孤独换平安。这些,都是那一代新女性,为在新世界找到自己的归属港湾,而做的尝试。她们是勇敢的,也是不幸的,但也是她们,最终为一百年后的女性同胞们踏出了一片坦途。 @ 妙野子 虽然书本的内容写得不算深入,但我们需要中国的女性史,去分析历史中女性的精神、心理与经历,去她们所遭遇的与现在现实之间的同与不同。其实一直以来社会的女性问题都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只是女性浪潮的声量不是持续的升高,也跟世界的女性史一样,在不断地浮沉,因为被父权打压。五四时期以来,女性就在寻求社会资源与男性平等,比如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力和师资力量等,还有在感情问题上也在挣脱社会对女性的高高德约束,以及结婚生育的社会时钟压迫,虽然坚持独身主义的女性当时不算多,但观点放到现在依旧是适用的。只是在当时精神追求的最后,要么是革命,要么是追求物质,因为可以进一步的路其实还很少。现在有变得更多吗?看似有,实则还是在是否结婚生育,生育的照护问题上有些很多阻碍,还是在旧的社会结构框架里,女性的选择并不多。 @ 能饮一杯无 阅读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可以感受到新时代新女性的追求,从抛弃旧传统的家庭开始走向不同的崭新的道路。虽然这些道路也有崎岖迷茫:追求不让渡自我的爱情,但往往被感情吞噬,追求革命理想,但任然要在革命工作与女性的生理矛盾之间徘徊,这种时候把她当“人”看就显得尤为可笑,是一种看不见的女性,要她付出时把她当“人”看,她有困难时也把她当“人”,从来没有人真正在乎“她”,男权社会下“人”早已变成“男人”,结果就是实际上从每个方面都是在忽略女性本质存在的问题。再一个要么追求物质生活,虽说在当时也是一种注重自身,男性当然也可以讲就衣装,但是大可往别的方面追求,而女性只有那么简单的几条还仿佛都是死路…当然也不乏有真正逃离的女性,但无论是哪一种,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一种勇敢的尝试,让其他女性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的出路 @ 柚枳 全文最心疼范元甄 @ 柚子胡萝卜 第五章,比起来自都市消费的影响,也很想了解解放区的物质条件会给相应的新女性群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书籍目录

导 言 ………………………………………………………………… 001
第一章 离 家 ………………………………………………………… 013
第一节 胡不归? …………………………………………………… 013
第二节 同行者 ……………………………………………………… 021
第三节 情感的通道 ………………………………………………… 030
第二章 学 潮 ………………………………………………………… 039
第一节 学生自治会 ………………………………………………… 039
第二节 血 性 ……………………………………………………… 058
第三节 女师范 ……………………………………………………… 073
第四节 人格运动 …………………………………………………… 092
第三章 爱 情 ………………………………………………………… 099
第一节 同样的自由 ………………………………………………… 099
第二节 为了爱独身 ………………………………………………… 111
第三节 “德娃利斯” ………………………………………………… 127
第四节 纯爱的困境 ………………………………………………… 151
第四章 革 命 ………………………………………………………… 159
第一节 抉 择 ……………………………………………………… 159
第二节 为妻为母 …………………………………………………… 164
第三节 信 仰 ……………………………………………………… 184
第五章 另一条路:物质 …………………………………………… 193
第一节 时 尚 ……………………………………………………… 193
第二节 疏离的爱 …………………………………………………… 204
第三节 身体的乌托邦 ……………………………………………… 225
第六章 尾 声 ………………………………………………………… 233
参考文献 …………………………………………………………… 237
后 记 ………………………………………………………………… 251
· · · · · ·

  • “新女性”并不是有着严格边界的群体,毋宁说,它更倾向于是一种人格状态。这种人格状态,在当时的很多女性身上都具有。当她们因为某些言论或行动,使得这种人格特征较为凸显时,人们就会感受到它的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虽然涉及了很多女性,比如丁玲、谢冰莹、白薇、许广平、石评梅、范元甄、张爱玲、沈霞、陈学昭、褚问鹃等等,但仍然不是以群体研究或者“集体传记”作为自己的追求,而是希望在这些历史与个案的纹理中探讨现代人格的特征及其历史性的变迁。那么,需要更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对于现代人格的研究,为什么要以女性作为案例呢?为什么不选择男性,或者根本不关注性别呢?这就涉及中国历史上女性与男性处境的差异。一直以来,“妇女问题”在近代中国的凸显,有其深层次的理论根源,它内生于现代性命题之中。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处于结构性弱势与依附关系之中,与男性相比,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权利。随着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新女性”试图改变女性的传统型人格,建立独立、自由的新式女性形象。可是这并非易事:与男性相比,社会空间的缺乏、更为压抑与束缚的社会习俗以及现代共同体难以持久的特性,都使得女性的新生之路异常艰难。这也使得与男性相比,她们对革新的憧憬更为强烈,反抗性、批判性乃至幻想性也更为激烈。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女性经验无法完全代表男性经验,但是现代个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内在张力和困境,却能够在“新女性”身上获得最充分的体现。因而,她们最具有典型性,对她们的精神史的探究能更深刻地展现现代个体的重塑历程。
    —— 引自章节:导言………………………………………………………………
  • 以往对于“新女性”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视角:一种是重述女性被忽略的历史,确立女性主体位置;另一种是考察“新女性”在身份认同、价值观上的新旧冲突与困境。随着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女性和性别相关的议题颇有日新月异之势,不过对于女性主体性、自我认同的讨论,仍是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在这种研究范式之下,对于女性人格与心理的探讨,成为妇女史与性别社会学最为独特的特质之一。本书试图从共同体角度,对近代女性人格中的归属与情感问题展开探讨。一直以来,对“新女性”的研究,主要关注她们的独立、解放与自由。这虽然构成了“新女性”最基本、最外显的特质,但是这并不是此种人格的全部。回到这些女性最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我们会发现,对“五四女性”的历史书写,除了独立、解放、自由和进步,共同体与归属也构成了相当重要的议题。当女性必须与父母之家决裂之时,“归属”以及与之相关的共同体问题,就构成了地们在此后人生中需要不断面对与回溯的母题,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引出她们将如何在人生历程中安顿情感的问题。一直以来,对于“新女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自我”与“个体主义”的探讨,并不大关注她们有关“共同体群”的追求。可是,正如思想史领域对“五四”的反思所揭示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并存的现象。①对于新式女性来说,这种“群”的意识与需求,更真切地反映在她们与传统家庭断绝关系的那一刻:反抗包办婚姻,断绝父女、母女关系,这些中国版的“出走的娜拉”成了情感上的孤独者。她们急需新的关系与共同体,来填补情感的真空。可是,正如鲍曼(Zygmunt Bauman)在《共同体》一书中所指出的,现代个体太过于追求群体内部的理念同质性,这使得现代共同体的建立与稳定异常艰难。对于现代人格来说,在共同体的内部,“所有的同质性必须通过筛选、分离和排斥”来实现,并且这一过程是持续的,“定期更新"”,“永远需要…
    —— 引自章节:导言………………………………………………………………
  •   历史社会学文库(共4册),这套丛书还有《双重时间体系》《源流》《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独立与归属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