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作者:[美]赵鼎新
译者:夏江旗
ISBN:978755964225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56
豆瓣评分: 8.4
书籍简介: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何在?奠定于何时? 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赵鼎新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中国历史研究,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试图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拣选的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的却是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并由此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作者以形塑中国历史模型的关键时期——东周至西汉前叶为研究对象,分析此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爆发的战争如何驱动国家集权化进程,此后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郡县制、科层制、强国家等特征,皆起源于这个关键时期。 在东周的尽头,一个儒法帝国冉冉升起,至今仍然笼罩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1、大历史观的回归 中国为何是所谓的儒法国家而不是简单的儒学国家? 两千年的中国帝制史中,为何基本历史模式始终稳固不变? 本书堪称当代历史研究中罕见的具有大历史视野的著作 从五百年的东周纷乱历史中,提炼出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基本模式,从起源出剖析中国帝制的政治基因。 2、开辟中国历史转型的动力机制 为何中国逐步转型为一个以儒士为主导的科层制帝国? 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究竟如何形成? 以社会学家的视角切入历史,将战争作为推动中国历史转型的基本动力。 3、建立透视东周历史的新框架 打破传统的春秋—战国二分法,首次提出将东周政治进程分解为三段: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 霸主时期(前770—前546年) 转型期(前546—前419年) 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11年)
作者简介:
1953年生
1996年至2011年执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现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长期致力于政治社会学及社会运动方面的研究。
国内出版著作有《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民主的限制》《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等。
书友短评:
@ 方筠松远 对于春秋战国长时段的纵通性论著少之又少,赵鼎新的这部成名作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将纷乱的春秋战国史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的霸主期延续了童书业《春秋史》中指明的春秋历史就是晋楚争霸的基本史实。转型期类同于春秋战国之际,全民战争期类同于秦始皇统一战争爆发前的战国中后期,继而产生了统治者法治手段与儒士知识贵族联营的儒法国家统治模式,这一模式成就了中国历史的传统模式。从形式逻辑上可以迅速抓住春秋战国转型阶段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从广义理解中,也能给人更多的社会学层面国家社会形态的理解与阐发。即便是随着21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不断涌现,对国家形态的历史书写有所改变,但是赵鼎新的设想还是给予国家科层结构的结论,值得后人考究。 @ 饿霸地煮 与西方拥有神权和资产阶级不同,中国春秋战国之际,无数次战争中开始形成了效率导向型和工具理性化的政治文化,就是两千年不变的“儒法国家”超稳定结构。西周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走向崩溃,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霸主、转型和全民战争期。霸主阶段也是宗法政治崩溃的开始,晋楚百年争霸,大国趋利而弃礼,夹杂期间的郑国等开始采取实用主义,成为法家的温床。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终于造成贵族坐大。三家分晋后,变法成为大势所趋,以官僚主义科层制和战争驱动型改革兴起,从魏国到秦国,法家引领变法席卷天下。秦国因为最晚改革,弯路走得少,加上国内贵族阻碍不强,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朝攫取了巨大的权力,也因此而崩溃。汉武帝时与儒家联盟,终于确定了以儒家学说为合法性基础,法家为御民之术、中央集泉科层制国家。 @ 姜小白 国家之间的战争愈是频繁且不具有彻底的摧毁性,那么战争就愈能有效地激发参战国家寻求变化以便在军事竞争中取胜。郑国夹在楚晋的中间,计量楚、晋称霸郑国的时间测量楚晋的实际国力;统计对他国主动出击的次数以及出兵距离,有画面感的展示从争霸到全面战争时期的国力升降次序,我这种《春秋》、《左传》都没通读过门外汉都看的津津有味。缺乏城市自治背景,以及诸子百家无法脱离臣服于国家的哲学视野,工业资本主义的确没有机会。人类最终会不会克服民族、国家而走到一起,如果是趋势的话现在又循环回争霸、全面战争的轮回了,希望不会。 @ 翳牧 对千年来“儒法政体”产生原因的一个全面解读,曼所提出的四种权力模式中,正是意识形态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强强联手大大增强了帝制政体的稳定性,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军队篡权都只能选择继续用这样的模式统治下去。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人们无法提出比这更有说服力的政体模式,而这样的模式不断自我强化,最终也钉死了经济权力的发展空间、把整个社会带向了旧王朝—农民起义—新王朝的循环之中。更进一步说,当这个稳定循环被外来因素所打破之后,要重建一套全新的秩序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资源乃至生命。而新的秩序,与这套旧模式究竟有多少差异呢? @ Ricky 看起来很有快感,也许只是我了解太少
作者序 ………… i
第一章 引论 ………… 001
第二章 本书论点的进一步阐述 ………… 007
第三章 相关研究回顾 ………… 013
第四章 本书的理论及其渊源 ………… 023
第五章 西周体制及其衰落 ………… 039
第六章 东周历史的分期 ………… 051
第七章 霸主期(前770—前546年) ………… 061
四大战争区域的形成与归一 063 / 效率驱动型文化的兴起 074 / 郡县制的产生 079 / 二级封建化 083
第八章 转型期(前546—前419年) ………… 087
封建危机 088 / 封建危机对战争的掣肘 093 / 晋、楚弭兵 094 / 霸主时代的终结 102 / 晋国公室的式微与科层制国家的兴起 106 / 战争驱动型改革 111
第九章 全民战争期(前419—前221年) ………… 117
诸子百家的兴起 118 / 中国哲学的局限 123 / 法家改革 126 / 东方专制主义的问题 130 / 经济权力的兴衰 136 / 全民战争和秦帝国的崛起 149
第十章 儒法国家的形成 ………… 169
秦朝的覆灭 170 / 西汉初年的历史演变 176 / 儒法国家的形成 182
第十一章 中国历史的模式 ………… 189
附录一 本书对东周时期战争信息的计量方法 ………… 211
附录二 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 213
中文参考文献 ………… 229
英文参考文献 ………… 231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