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郊到南郊

书名: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作者:康乐
译者:
ISBN:978755963614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00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作者简介:

康乐(1950—2007),台湾台南人。大学就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1973年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得傅乐成指导。1978 年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师从余英时。1983年博士毕业,此后长期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作有《从西郊到南郊》《佛教与素食》等,并曾担任《新桥译丛》总主编,与妻子简惠美合作翻译马克斯‧韦伯著作十余种。

书友短评:

@ 库库子 《魏书·孙绍传》:『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以太和改革为分界,北魏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北魏作为征服王朝,北部边疆的游牧骑兵是帝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他们是中原的征服者,边疆的守护者,享受从内地掠夺来的物资,养尊处优,受人尊敬。但迁都洛阳后 ,留居北方的代人渐渐失去原有的政治优势,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备受歧视,“莫肯与之为伍”。而洛阳的士人皆得“上品清官”。一为“清路尘”,一为“浊水泥”,故『文华』的洛阳与『武质』的缘边诸镇之间的社会割裂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爆发六镇之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 饿霸地煮 当北魏孝文帝执意南迁汉化,一个亨廷顿式的“我们是谁?”的国家认同挑战横亘在代北集团与洛阳新贵之间。从拓跋珪流散部落,分土定居开始,一个糅合了鲜卑匈奴乌桓柔然高车诸胡族血缘的代北集团成为拓跋帝国赖以打天下的基础,贵族的强势必然与君权发生冲突,于是以宗室外戚宦官客为主的帝王附庸开始逐渐取代贵族集团,将权柄收归中央,这是治天下的需要。文明太后的崛起,以三长制争夺户口,以均田制保护小自耕农的权力,以俸禄制让官僚制度抬头,正式宣告征服时代的结束。孝文帝的礼制改革,改变内亚西郊祭祀为汉人的南郊祭祀,罢胡服,禁胡语,改汉姓,原本荣耀的代北贵族逐渐丧失特权,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不再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绝望中反抗的没落贵族们爆发了六镇之乱,北魏就在巨大的阶层撕裂中走向了灭亡。 @ 韧勉 “西郊”是拓跋鲜卑的祭天之处,同样是源发鲜卑的契丹的辽上京城在地图标识上也是西郊祭祀。“南郊”则是两千年来汉族政权的国家祭典场所。虽然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长期而言,是正向变革的宏伟战略,但是康乐究其历史实际指出,北魏在孝文帝在迁都汉化三十年后国力速朽,直至分裂。这一切似乎与孝文帝丢弃拓跋所属代人军事集团“西郊”的祭祀传统转向了汉人的“南郊”祭祀,失去了背后贵族军事集团的向心力有关,由此从政治礼制的角度,思考祭祀先祖的文化传统在政权更迭中的诱导因素,可见礼制传统在政权维护中的重要性。 @ 安德烈大叔 西郊是北亚民系的祭祀之地,南郊为汉族政权的祭天之地,从西郊到南郊的过程,可以看作北魏汉化过程的缩影。孝文帝强推汉化改革,乃基于其很强的个人意志和手腕,后世多歌颂北魏文明之进步,但从北魏自身的政治结构而言,汉化政策则埋下了很重的分裂隐患。由离散部落"帝室十姓”扩展形成的代人集团、家奴性质的领民酋长、部分中原士人主体,乃帝国政治结构的基石,但随着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汉化政策的突飞猛进,最终导致洛阳教化之地的北魏统治核心与立国之本——戍边的六镇镇人(留在北方的代人集团)之间逐渐离心,最终引六镇之乱,北魏奔溃之始开启。 @ 王食欲 还可以。理论框架不算很系统,但能够作为不错的补充资料阅读。 @ maclane 多我而言太过专业的一本历史研究著作,粗粗翻来还是挺感慨,清朝不容易啊,时代的发展都是在一步步前人的试错中走来的,所谓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真不是虚言 @ gammagang 没有到我认为极优秀的历史科普读物的标准。对孝文帝侧写不够,动机阐述不明,文明皇后的侧写也就只有几小段。看完还是不太认识孝文帝这个人物形象本身。也没太明白为什么孝文帝非得费老劲汉化,也许最大目的是要统一南北,但是这也着墨不够啊;也许是要巩固汉民统治,可是代人集团还牢牢掌握军权他就强推汉化然后把自己玩翻了,感觉哪里不对。。 @ 一番鬥 以为是考察祭祀礼制的,没想到是政治史论文集。比较喜欢代人集团、孝道两章,文明太后章的揣度略有不适,跟辽金元的对比也有所启发,对北方民族政权的考察要注重纵向的维度。书中欲解决孝文帝改革后不到三十年北魏国祚如闻丧钟的问题,提出从西郊到南郊的祭祀转向象征着北魏失去背后代人军事集团的向心力,对整个时代复杂因素的考虑还是过于简单,每章最后点题的文字都非常有美感,文末整理的表格也很好用。 @ 见骜 明天婦女史交流會 抓緊複習一下 讀研這幾天忙得腳不沾地 能吃能睡 太累了 @ enomoto 如果对这段历史比较模糊,看完会更加模糊。等继续学习后再回头看看。

书籍目录


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第一篇 代人集团
第一章 “帝室十姓”与“国人”
第二章 拓跋魏的国家基础
第二篇 文明太后
第三章 文明的崛起
第四章 文明的改革
第三篇 从西郊到南郊
第五章 国家祭典的改革
第六章 民爵与民望
第七章 孝道与北魏政治
第四篇 附录
· · · · · ·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河西”一词在北魏时,经常是用来指“陕北、绥远南境”这一地区的,至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在当时固然也有称河西者,却也常以“河右”称之。(P270)
    —— 引自章节:第四篇 附录
  • 先决条件是统治者必须拥有一批具【备必要知识、资料与训练,而又直接听命于中央的官员,这又只有倚赖官僚制度了。】
    —— 引自第148页
  •   低音·回响(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唐仆尚丞郎表》《韩柳文研究法校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两汉太守刺史表》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从西郊到南郊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