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都到上都

书名: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
作者:罗新
译者:
ISBN:9787513348584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68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和罗老师一起旅行,山川都带字幕。” .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春风悦读盛典年度非虚构奖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东方历史评论》年度历史图书 . ◎ 编辑推荐 ★国内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赤子之心的历史大散文。 北大历史学家罗新的徒步之旅,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五十三岁的北大教授罗新,用十五天时间,徒步四百五十公里,从元大都北京行走到内蒙古的元上都。在此间,他流了血,出了汗,吃了苦,接触了这条沧桑古道上的中国和百姓。 “旅行者不是来猎奇的,你短暂地(哪怕是浅浅地)融入你所经过的一切地方,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游览者,你是背负行囊汗流浃背的过路人,你是需要而且一定会得到同情的远行客。” ★真正的口碑之作,载誉无数,不断被阅读。这是一部充满学识和洞见、悲悯与关怀的作品。 在罗老师的笔下,每一段路,每一条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种飞鸟,都凝固着历史的变化与传承。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考古学、博物学、诗歌……都信手拈来,满是渊博的学识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和洞见—— “历史学家的使命是反抗主流历史理解。” “我们的历史书写对普通人不公。” “人不单单是命运的承受者,也是命运的创造者。” “真正的历史,应该多给小人物机会。” ★古代与现实映照,历史与人生交汇,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也重新发现自我。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元代君臣的轶事、近代探索者的足迹,与今天百姓的疾苦、“我”的前半生,交汇互见,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婉约。颇为耐读和反复品味。 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险些残废的旅行,风华正茂的女弟子的离世,浅淡之交的小博士的离奇失踪……人生如寄,这是一部暗藏深情的写作。 ★当时空被压缩至极限,愈是如此,愈凸显行走的意义。 旅行使我们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内在,同时也把自己开放给世界的外在。本书汇集了许多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迭出。 “在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 内容简介 从大都到上都,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的辇路,是一条从农耕文明渐变到草原文明的路。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元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个中国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 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作者简介: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历史非虚构作品《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等。

书友短评:

@ 三味 回想这些年的工作,我也只是工作上的旅游者,而我其实内心一直想做一个旅行者,可是,行动呢?或许因为知易行难吧。 @ 赫恩曼尼 作者通过行走“大都到上都”的古道重新发现中国,书中援引了大量元曲和史料,兼具文学性和史学性,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游记。作者信手拈来的各种故事引人深思,这本书让我看见了我看不见的世界。 @ 小圈笔记 描述比较零散,更多感受旅行对个人的意义。 @ 月下黑 不时被书中轻描淡写而又一针见血的言论所触动,也许正是处于在历史上的长期磨砺,罗新老师有着历史深度眼光,看待事情不仅仅着眼于某一个时间点,而是放眼历史长河。完成这趟徒步之旅的精神更是让人敬佩。 @ 紫玉璎珞 最心疼的是白翎雀的遭遇。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看着罗老师走向上都遗址的时候,竟有一种想落泪的感动。 @ 古耳咖啡 “他们人生的相当一部分都在路上。今人或许因此为他们遗憾,不过或许正是慢速移动使他们得以更多的浸润在自然和社会中,与时代、与大地建立起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意义的关联。” @ 莫菱子 罗新老师是当代徐霞客,而非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之流。 @ 663 “旅行者不是来猎奇的,你短暂的,哪怕是浅浅地,融入你所经过的一个地方,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游览者,你是背负行囊汗流浃背的过路人,你是需要而且一定会得到同情的远行客。” @ 僵坠的胡蝶 不错,有时间可以细读。

书籍目录

写在出发之前:金莲川在召唤
千里滦京第一程——从健德门到皂甲屯
龙虎台前暑气深——从昌平到居庸关
居庸关外看长城——从居庸关到延庆
黑谷深深十八盘——从延庆旧县镇到白河堡水库
无限青山锁大边——从白河堡水库到长伸地村
边关何处龙门所——从长伸地村到龙门所
白云依旧照黑河——从龙门所到白草镇
水远沟深山复山——从白草镇到老掌沟
北出沙岭见平川——从老掌沟到小厂镇
七月杨花满路飞——从小厂镇到五花草甸
梳妆楼下金莲肥——从五花草甸到沽源
察罕脑儿草萋萋——从沽源到塞北管理区
李陵台上野云低——从塞北管理区到黑城子
乌桓城下问白翎——从黑城子到四郎城
紫菊金莲绕滦京——从四郎城到上都遗址
写在一年以后
· · · · · ·

  • 从红沙梁到龙门所的这一片河谷,就不是车部而是史部的驻牧之地了。作为明代后期宣府战区内最重要的属夷蒙古,车部和史部的汉文名称都来自这二部的首领。车部的首领是车达鸡,史部在降明以前的首领是史鸡儿。这两个人名的汉文译写使用了很不好的汉字,是那时汉人音译外语人名时的一种习惯(其实是华夏一汉文化的一个古老传统,比如古代的匈奴、鲜卑等等,铆着劲使用奴、卑一类字眼)。同时,汉语简化非汉语称谓时,习惯于取第一个音节,因为在汉语社会里人名的第一个字通常是姓氏。所以这两个人群就分别获得了车夷、史夷的正式汉语称谓。汉语又有“译音无定字”的传统,所以徐渭的诗里,又把车夷写为“扯夷”“鸱夷”。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史部内附保塞。明朝的官方文件记史部降明之前诸事,也把该部首领的名字写作色振儿或者色镇儿。色振儿、色镇儿,都是史鸡儿(Sr?)的异译。汉语中的“史夷”一名,是直接从史鸡儿这个译法节略而来的。史部入明时史鸡儿已经死了,所以明代文献里记史部归附事就没有提到他,而只说了他的两个儿子史大官、史二官。大官、二官并不是这兄弟二人的蒙古语名字,显然只是明人对他们的称呼,因为他们都获得了明朝的官衔,还赏了官服,如史大官被赏“织金纻丝衣一袭,彩段二表里”(一袭就是上下各一件,二表里是衣料的面子和里子各两套),史二官没有得到织金纻丝衣,只被赏“彩段二表里”,大概两人的官衔有明显的高低差异。
    —— 引自章节:边关何处龙门所——从长伸地村到龙门所
  • 以我们现代人的心智去理解,长城更像是表现中国人恐惧的纪念碑,巨大而又毫无意义,壮丽而又荒唐可笑:我们欣赏它,又嘲弄它。可是我们忘记了,罗马也在大不列颠岛上修筑了双层城墙,以对抗不屈不挠的喀里多尼亚人。而且,历史上有很多时期的生活条件使得人们认为,在相邻的国家与种族之间,在文明与野蛮之间,筑建起巨大的障碍物,是合理的、自然的和必要的。即便是今天,那种巨型工程,比如在地球上铺设成千上万英里长的铁轨,为此要砍掉那么多的森林,要在大山的心脏里开出一条路,等等,我们现在认为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可是,说不定将来也会被认为比修建长城更不可思议、更荒唐可笑、更中国。
    —— 引自第72页
  •   琥珀·历史(共6册),这套丛书还有《从大都到上都》《中美相遇》《发现东亚》《大地中国》《春秋车战》。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从大都到上都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