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承与断裂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学家
作者:陆远
译者:
ISBN:978710018003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46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传承与断裂》是目前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对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学发展史进行深度书写学术史研究,也是一项探索学者与社会、学术与变迁、知识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述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学家个人经历和社会学学科变迁发展历史进程的描述,加深我们对社会学中国化特征的理解,从而为中国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书开头部分,着重介绍相关理论背景、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书主体部分,通过深描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中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吴文藻、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孙本文、费孝通、严景耀、吴景超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学术发展、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分析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其学术取向和研究特征之间的关系、追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一门学科制度的社会学在这个时期的命运轨迹,从一个较小的剖面,揭示20世纪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形态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
陆远,2010年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师。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学史和20世纪中国学术制度和学术思想发展史,发表论文多篇。曾参与编辑《孙本文文集》(10卷本)、《柯象峰文集》等民国重要社会学家著作,并为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辑要”策划多种社会学书目选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社会学学科体系与社会功能研究”。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该论文曾获首届“余天休全国优秀社会学博士论文奖”。
书友短评:
@ 嗜睡症患者 匆匆读毕,倒也值得一看。历史叙述部分很好,理论建构和解读比较无聊。越来越觉得,好的叙事胜过一切,大多数的理论建构都是鸡肋。理论并没有启发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而只是作为历史叙事后的一种“套入”。以吴文藻被停掉资助,离开云南大学为例,说清这背后的观念分歧,资源争夺,学派竞争,人事恩怨……就好了,好的历史叙事已经把一切都交代清楚了。非要抽象出概念框架,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在运用中只不过是给历史叙述重新画了一下妆而已,根本无法启发对历史事件的解读。那要这些概念又有什么用呢?区分出那么多不同的要素,但在实践中,不同要素的比重,发挥的作用,从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如吴文藻所言,好的理论是应该是一个解释框架,一种假设,是质的研究,甚至是有预测功能的。这本书完全没有做到这些,整体比较碎片和割裂。 @ 苏拉维西 精彩绝伦的一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学人的生命历程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悲惨命运。其实背后缘由很简单,社会学可能太中立、太价值无涉了。正如周晓虹在序言中总结的,早期中国社会学既追求进步又强调秩序,这不左不右的无论国共谁都不会待见。而当一批学人试图放低身段将自己转为应用技术时,那社会学系何来存在的必要,交给统计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可以吗?于是在意识形态、经济建设等系列宰制下,早期社会学被取消了。不过要批判的是,作者试图指出是学科的自身特性导致了悲剧,这在前4章分析得很深刻;然而后面开始,就有点往权力决定论那个范式去靠拢了。也不是不行,但应阐明历史上党是如何看待社会学的这一知识谱系,可这点鲜见于书中。最后读到学术大家的凄凉晚景不禁感叹,人还是要努力活着,才能等来希望 @ i_got_u 哈!第一本读完的社会学著作~比起之前一看见类似书目就头疼的我,也算是很大进步啦,值得纪念!及:对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慨历史偶然又必然…而且,社会学(或者说任何一门专业)真是精深,“术业有专攻”不是说说而已。原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者,有这么多知识要学,有这么多书要看,要有这样逻辑严谨的话语…看我这生涩的描述就知道我的心虚…我想试试,尽管不知道自己会有多远,但还是觉得,和社会学有一丝丝缘分。即便没有,也算是会刻印在生命的印痕——本书可算是一个正式的开端。(目前的想法是:求求让孩子分流进我南的社会学院吧😭大一下我会更认真学的!) @ S 史学功底下作者对史料的发掘可谓详细,结构安排和文笔可谓精彩,论述学科困境的视角也可谓给人新意,更难得的是对学科人文情怀的把握有度。算得上是社会学学术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 可婳 导师推荐的书,可读性很强,兼有历史学分析运用史料的功底和社会学纷繁复杂的理论,读起来亲切又不乏启发。序也写得很好,算是对社会学困境的根源的一个补充上过陆远的社会学概论和历史社会学,当时对他的课的印象确实非常好,很认真地做了笔记,读了他的推荐书目,社会学还是我想学但是没学成的白月光….. @ 薛定谔De鱼 社会学家的笔触总能高出非文学类作品一大截,作者建构了“学术资源与学科制度”的框架来反思和解释五十年代前后社会学科的剧变和困境,尤其是以那些如雷贯耳的社会学家切身遭遇和学术命运作为切入点,生动又沉重。但这个框架与其说可以很好的解释那时社会学科和社会学人的困境,不如说很好的揭示了他们是如何被系统性的摧毁了!!而且非常不赞同作者首尾提到的“反思”一词,基于这一遭遇,为什么是社会学科和社会学人反思!!! @ Li Chih 孔德身体上的矛盾是社会学的撕裂,也是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和阎明的那本正好互补。新意十足的是知识社会学的切入角度,虽然未必融洽。难平也好,庆幸也罢,前路灿灿慢慢走吧! @ 伊卡洛斯福 史胜于理。从内外史双重回顾早期社会学与学人的发展与遭遇,理论视角稍显陈旧,停留在默顿与兹纳涅茨基,所谓权力的探讨比较模糊。历史部分在1957戛然而止,给流落沉浮的人事与学问画下至今仍觉戚戚的逗号。 @ 子明 前三章极好,从第四章开始,肉眼可见的下坠。感觉作者有一个很大的企图心,但中间开始没有办法把控整篇博士论文的完成,额,毕业之后也修订好几年了吧。关键是后面有些小节的标题与内容完全没有对应上。按理说作者本硕都受史学训练,应该更加擅长史料的辨识和运用,但只是提到自己察觉到了潘光旦日记的重要,至于论证则没有做。一句话结尾,我感觉作者整本书都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摇摆,算是个妥协的作品吧。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知识与权力:主题的选择 /2
第二节 学术史的书写形态 /9
第三节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种知识社会学视角 /15
第二章 资源与学派:知识与制度 /32
第一节 被“放逐”的智者 /35
第二节 学术阵营与学术流派 /47
第三章 “认识社会”还是“改造社会” /70
第一节 重审吴文藻的“社区研究学派” /72
第二节 “认识社会”还是“改造社会”:社会学者的内部分歧 /86
第三节 “边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内在困境 /104
第四章 “服务国家”还是“批判现实” /117
第一节 服务国家的技术专家:孙本文与陈达 /120
第二节 社会现实的批判者:吴景超、费孝通与潘光旦 /140
第三节 实用性与批判性之间的困境 /148
第五章 从“三大运动”到院系调整 /154
第一节 社会学家们“走进新时代” /156
第二节 “教育者本身的教育”:社会学家在“改造”中 /167
第三节 从改造到终止:社会学的命运 /203
第六章 社会学在苏联的命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18
第一节 社会学在苏联的盛衰 /221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家与苏联 /241
第七章 尾声:1956—1957,中国社会学的短暂复兴 /256
第一节 1952—1955,:难以割舍的学术研究 /258
第二节 1956—1957:社会学的短暂“复兴” /266
第三节 知识行动者的困境 /276
第八章 余论:学科制度变迁与社会学的困境 /283
第一节 从“社会学系”与“社会系”:学科制度精神的变迁 /287
第二节 从“体”到“用”:学科制度结构变迁 /296
第三节 “迈向公共社会学”:有价值的借鉴 /300
附录一 私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则及课程一览 /303
附录二 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程一览 /313
附录三 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社会学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要点 /324
附录四 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社会系部分) /327
附录五 社会学工作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334
参考文献 /338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