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回应

书名: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作者:费正清/邓嗣禹编著
译者:陈少卿
ISBN:9787513922470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6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76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文献汇编与评论的完美结合 ◎ 编辑推荐 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本书将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组织在“冲击-回应”的理论框架下,将原本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探讨了在西方挑战的刺激 下,中国长久稳定的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现代读史更多的是接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直接接触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每个人又会看到怎样不同的历史面向呢?这本史料与评论的汇编是我们的尝试。 ◎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名人推荐 如何认识西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基本文献和入门初阶。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作品。我们甚至无法以三言两语概括本书所呈现史料的珍贵性。作者在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时对这部作品做了精彩勾勒,他们对近代中国思想家的评论极具启发性。 ——《美国历史评论》 对于那些喜爱思想史的人来说、本书是对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思想领域的文献的汇编及评论的完美结合。作者将学界的研究成果精炼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模式。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邓嗣禹(1905—1988),湖南常宁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译者陈少卿,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书友短评:

@ 月印万川 应该是中国近代史“冲击-回应”说的开山之作,作者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可从经济和思想两条路径出发,而变革先锋人物的思想又是思想路径的主线,反应制度,成为经济分析的依据,我理解,近代史主要是对西方(包括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和思想冲击的回应,而不是军事或技术,本书通过文献体现从技术、制度到观念的回应,观点现在看来确实不新,“冲击回应”说也备受批判,相关著作在读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 高乔人的驴 十九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和西方的互动史,西方文明强势介入看似击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在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有识之士不断思索、批判、采纳、扬弃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恰恰凭借其自身巨大的韧性和惯性在演化、淬炼、生长。中华文明是水一样的文明,面对西方的“冲击”,我们与其说在“回应”,不如说在适应。与西方的互动惨痛过也甜蜜过,但更多是我们向西方虔诚地取经。而时值今日,这个命题以另一种面目重新回到我们视线中,我们如何客观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这个我们打了 范式关注近代史领域“心理—思想“路径,聚焦旧价值体系瓦解与新价值体系的形成,即中国士大夫如何理解陌生文明,存续自己的文化、政治社会体制“。国内很多人批判,忽略其是由最重要的中西关系出发,将“中国反应”视作整体行为的一部分,其逻辑关系不是单向的先后或因果关系,其实新旧变迁、由器物制度到思想的学习,已是主流观点,但范式如聚光灯,我们不应只看其黑暗的深处,更需看舞台中心如何理解中国近代的问题。把握核心要素与关系,才是问题意识的起点 @ 秋山雪見🍁 现在看来,“冲击-回应”模式的缺陷就在于它只是指出了单向的交流,忽视了除士人以外的角色,带有进步史观特点的论述也缺失了“历史现场感”。该模式的贡献在于提供了这个视角,自费正清以后的柯文正是在对这种模式的检讨下去进一步寻找内部的特性而不仅仅是外部的冲击与回应。 @ 行思 可以一读 @ 小鹿 读完费正清的这本书我更坚信了“新文化运动”并不成(彻)功(底),就像《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说的“救主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皇权思维仍然是很多人脑子里的钢印。这种东西不根除,就谈不上进入了真正的“觉醒年代”。 @ bili 属于是自己体会材料

书籍目录

1979 年版前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问题和背景
第1章 导 论
第2章 中国思想传统的若干因素
(一)几位清代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家
(二)耶稣会的早期影响
(三)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第二部分 承认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1839—1860
第3章 林则徐应对英国之策
第4章 抚夷之策
第5章 自强说的滥觞
(一)恭亲王与总理衙门
(二)冯桂芬其人其书
(三)太平天国对现代化的兴趣
第三部分 对西方技术的渴望 1861—1870
第6章 曾国藩对西洋人和西洋机器的态度
第7章 李鸿章与西式武器的应用
第8章 同文馆的创设
第9章 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
第四部分 自强运动 1871—1896
第10章 权力问题:人事与制度
(一)李鸿章及其僚属
(二)皇太后的声威
第11章 派遣留学生
(一)留美幼童
(二)留欧学生
第12章 外交使团
第13章 自强运动的问题
(一)“官督商办”制度
(二)铁路之争
第14章 积极外交政策的尝试
(一)建设现代海军
(二)自强的失败
(三)联俄
第五部分 1900 年开始的改革运动
第15章 维新派
(一)传教士的影响
(二)早期维新派
第16章 康有为及“康党”
第17章 张之洞的改革计划
第18章 1898 年的失败
(一)朝廷与皇帝
(二)反变法的保守思想
第19章 义和团
第六部分 改良与革命 1901—1912
第20章 保守主义的改革运动
(一)拳乱之后的新政
(二)教育改革
(三)立宪
(四)袁世凯与新军
第21章 经济发展
第22章 梁启超与民族主义
第23章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方略
第七部分 意识形态潮流与五四运动 1912—1923
第24章 寻找新主义
(一)异彩纷呈的新思想
(二)蔡元培与教育自由
第25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第26章 胡适与中国的实用主义
第27章 孙中山调整革命的方向
第28章 梁启超对中国进步的回顾
卷后语
出版后记
· · · · · ·

  • 中国人总喜欢用过去的办法应付当前的问题,而在19世纪的中国,这一特点可谓最为突出。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起,中国历代君王都反复强化思想的正统性,于是思想传统得以长久延续,其维持者正是史官和谙熟经典的读书人。朝廷以思想灌输为手段,确保臣民的忠顺。其结果是,无论是非正统思想还是外来思想,都会对现政权构成潜在威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西方影响中国的一个渠道:西方思想可以用作中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武器。
    —— 引自章节:第2章 中国思想传统的若干因素
  • 第二,“刺激”(或“冲击”)和“回应”的表述并不严谨。我们斗胆假设“西方冲击”曾发生在前,仅仅是因为我们称之为“中国回应”的行为发生在后。这种“中国回应”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但它显然只是中国整体行为的一个部分。换言之,“西方冲击”仅仅是中国多样图景中的元素之一。要解读这种回应是困难的,我们必须把它置于中国的总体历史中去考察。在我们设计出一个精准的分析框架之前,本书书名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隐喻的。
    —— 引自章节:第1章 导 论
  •   汗青堂(共137册),这套丛书还有《飞虎队》《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最伟大的骑士》《白色黄金》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冲击与回应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