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可能性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曹丹红
ISBN:978730518936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00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博学多识,思想庞杂,其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尔凯郭尔、萨德的批判倾向,下启20世纪后期法国诸家思潮,对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等人的影响尤深,颇具反叛精神,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
关于译者
曹丹红 198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进入南京大学法语专业学习,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法国文论。已翻译出版《日常生活颂歌》、《柏拉图的理想国》、《身体日记》、《马拉美: 塞壬的政治》、《批评与临床》(合译)、《艺术家的责任》(合译)、等多部法国重要文学与社科类著作,并著有《诗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一书。
书友短评:
@ 細雨 这本书大有骗钱的感觉,巴塔耶的小说倾向于传达哲学思想,情节支离破碎,估计很多人都看不懂,因此在关于夜与死的沉重文字中流露出一种轻盈,焦虑这个词不断被重复,本身就焦虑的读者会更觉焦虑,后面一半几乎都是诗,他的诗比小说好,在诗里就算是不经意的色情,也不会显得不正经,小说就不同了,巴塔耶写色情的小说,则充分展示了色情的难度和不可能性,不管怎样,巴塔耶的文字是炽热又寒冷的,像在雪之上玩火,他的诗歌是夜里看… @ potato830 @ 刀叢中的小詩 乔治·巴塔耶《不可能性》读毕,第一部分讲得是欲望之不可能,却又止于颤栗;第二部分讲得是死亡之不可能,却又屈于神性;第三部分讲的是诗之不可能,当你接近诗时却又失去了它。 @ 孟冬 很巧的是昨天看完的书里刚好有讲到不可能性中“我”的焦虑,即一种在非存在的无限可能中急迫地想要抓住存在的焦虑,状态周而复始,焦虑总是卷土重来。类似的情境也发生在布朗肖的虚构中,在《适当的时刻》,“我”寻找那永不现身的女人朱迪特(存在),为与她相逢的瞬间震颤,却永远抓不住她,我看见的永远是非存在的化身,另一个女人克劳迪娅。就像《老鼠的故事》里我与B与A一样。这样的作品,自由与有限并存是人焦虑的所在。很… @ 加油蓝猫 文体是独特的,跟着巴塔耶的三段支离的呓语是可以读到普遍性的。不过这样解构的操作是不是会和尤利西斯有些相近?另外语言和感情随意倾泻,不荒唐之外反倒有一种油腻的充实感。暂时还是不喜欢,评价的话,那就“焦虑个卵子,另外,没有为什么”。 @ endless 薄薄的一本书看了好久,很多很喜欢的句子,但是对于书想表达的东西好像没有很清晰。 @ 未遂 十月的夜晚,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喊聲與自己生活之間的差距而震驚。 @ asphyxia-dog 写完论文后回来看巴塔耶,太放松了,感觉紧绷的灵魂都像坏掉的橡皮筋那样松弛特 @ Lance 充满死亡气息的浪漫 @ 白纸黑字 工作以后文学离我越来越远了,这是为数不多看的一本文学作品。带着较强的功利性,总希望获取一些东西,包括知识信息美的体验。其实大多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收获,无非是一场与文字的闲谈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