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
作者:[美]迈克尔·沃尔泽
译者:赵宇哲
ISBN:978710014665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68
豆瓣评分: 7.9
书籍简介: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曾在哈佛任教十年,担任过政治学学术杂志《异见》的共同主编,研究领域涵盖战争伦理、分配政治、政治义务、身份认同、政治哲学方法论、社会批评理论以及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诸多方面,著有《正义诸领域》《论宽容》《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等。
···
【译者简介】
赵宇哲 北京人,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律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讲师。
书友短评:
@ 比比比狄 沃尔泽是比较政治学大家,但这本100页体量的小书着实谈不上一项扎实可靠的比较研究,倒更像是长篇论文。基本的结论可以浓缩为一个公式:后发地区都会经历西化精英领导的世俗革命,随后遭遇本土原生宗教(其实是民族主义)的反扑。严格来讲这个公式还是太粗线条了。三个案例是以色列、阿尔及利亚和印度。然而印度尤其是以色列都可以说充满了特殊性,笼统地把犹太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放在一起称为“宗教反革命”,总让人觉得于意未稳。翻译晓畅,只有几个译错了的专名。 @ 文盲殿大学士 作者截取以色列、印度与阿尔及利亚三个例子,进行一番粗线条的分析。民族在被发明出来寻求自决的过程中,必定会向“古老”召唤情感,因而民族解放的集体目标和宗教梦想多有重合,二者也经常用同样的语言得以表达。然而在此之后,悖论便产生:通过解放得以实现的动员被用来反对社会与性别平等,也就是反对解放本身。解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渐进的战役。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似乎是再次回到“古老”:其实所谓的“古老”与“原旨”也是通过筛选古代材料发明现代的概念,以犹太为例,他们在流亡生活中明明建立起卓有成效的自理社区,这些被忽略的叙事都能成为很好的素材,被再发掘对抗愈来愈极端与排外的犹太角。 @ Lindsay 有点吃力,也有点无聊 @ 杏仁粉炝拌 好 很好 等我写完所有报告就把最近看过的所有课外读物全都瑞萍一遍 @ 二 还真是没有“科学阐释”,理解不理解我不好说。
前 言
第一章 民族解放的悖论
第二章 例释悖论:犹太复国主义与犹太教的对抗
第三章 否定悖论:马克思主义视角
第四章 民族解放的未来
后 记
注 释
致 谢
索 引
· · · · · ·
倾向与可能丛书(共5册),这套丛书还有《英国进步主义思想》《全球化时代》《诸众的语法》《21世纪的权力》。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