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书名: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作者:[美]戴维·弗罗姆金
译者:栾力夫
ISBN:978752171937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9-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840
豆瓣评分: 9.2

书籍简介: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编辑推荐】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是怎样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中东为何至今动荡不断?这些问题都源自“一战”后英、法、俄、美等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处置。处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各个战胜国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东各国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如何出现的?巴以冲突源头何在?最终的中东解决方案为何埋下了纷争的种子?作者埋首于档案和文献之中十年,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关乎现代中东命运的问题。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一战”期间,中东不仅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厮杀的战场,也是协约国内部各国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欧洲结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国,在中东却互相猜疑、防备和排斥,有时甚至走到了冲突的边缘。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充满了猜忌、误判,甚至欺诈,情节不断反转,条约签了又改,敌友关系随时变化。美国在加入“一战”后也开始在中东问题上指手画脚,意大利和希腊也试图在中东分一杯羹,而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则成了英国在中东战场的主力军。中东一个地区的问题牵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经。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国的中心吗?伦敦、开罗、德里(西姆拉)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博弈?哪方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主导者?作者的行文穿梭于伦敦、开罗、印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伦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国驻埃及当局,以及一些英国外交官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详细记录了官员的决策过程,使我们可以一窥大英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帮我们厘清了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我们所熟知的丘吉尔是英国在二战中的首相,其实丘吉尔在“一战”时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战后担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国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那么,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义的英雄,还是言过其实的、被包装出来的明星?巴黎和会三巨头又是怎样规划中东命运的?马克•赛克斯等几位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竟然基本决定了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这又是为何?书中登场人物众多。全书在描写人物决策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决策者背后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一战”后新世界的期许。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更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从“大中东”、“大博弈”视角考察现代中东形成的创新之作 以往书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至多是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他将俄国统治下的中亚作为“大中东”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认为现代中东的形成过程也是英俄两国从19世纪开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视野宏大,观点颇具创新性。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奥斯曼帝国为何选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被讥讽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没有在战争开始后被迅速击垮,而居然能与英、法、俄等世界列强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这是为何?而这些胜利为何没能最终拯救帝国,使其免遭覆亡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帝国的最后岁月不只是充满了内忧外患,也有高光时刻,帝国并非像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么不堪。 ●多方赞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和学者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他手下每位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都要阅读的作品;普利策奖提名作品,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作品;美国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项目”指定书目;美国陆军、美国国务院、弗吉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推荐书目;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思考未来人类处境所需要阅读的50部书”之一;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三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等国内专业学者推荐。

作者简介:

戴维•弗罗姆金(David Fromkin,1932—2017),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历史与法律教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1972年美国大选时曾担任民主党的外交政策顾问,波士顿大学弗雷德里克•S. 帕迪长期未来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曾任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在进入大学任教前,他还在美国陆军做过律师和检察官。他的代表作《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曾获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并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推荐给手下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阅读。

他还著有《美利坚时代》、《民族的独立》、《牛仔和国王:西奥多•罗斯福和爱德华七世》、《欧洲的最后一个夏天:1914年是谁发动了世界大战》,以及《穿越科索沃:美国干预巴尔干的现实》等书。此外,他还经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外交事务》等知名期刊供稿。

书友短评:

@ FainT 【大部头打卡 好书!跨度巨大却疏密有致,线索繁复却层层有序,文字驾驭能力出众。不谈观点,仅以文笔论,值得二刷(前二百页极见灵动,有芭芭拉•W•塔其曼的神韵)。其中,西亚病夫在德、英之间的巧妙周旋,美英微妙的理念竞争,中东地区T•E.•劳伦斯的虚构政治,英国的帝国主义傲慢诱发俄、德、土、阿被迫联合都是亮点。该书可结合阅读书目首选《缔造和平》,《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有余力的朋友可结合《阿拉伯的劳伦斯》《耶路撒冷,为你》《邻居与敌人》《骄傲之塔》《俄罗斯的中东政策》阅读。至于观点,在作者看来,就是劳合•乔治误国误民,丘吉尔算无遗策。通篇充斥着大量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痕迹,无丝毫对等平等之意向,双标亦毫不掩饰,其中那句“大英帝国对阿拉伯人光明正大”让我笑出声来😄。 @ 田土水米 这本书是从英国的角度来写,有大量的线头,无数的人物,看法的碰撞,读得虽然有点累,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小幽默令人哈哈一笑。荒诞的是整个世界及无数人的命运都被掌握在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手里。如今的巴以冲突也许可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引用贝尔福所言“未来的人们或许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身处时代漩涡的同代人无法预知这些事件会将我们带往何处。就如达达尼尔的士兵一样,前进的舵从未被他们真正掌握/表白本书纸张非常好,丝滑! @ 不识 历史画了无数个小小的圆,从大博弈始自布尔什维克重返中东而渐进尾声,每时每刻的决策都有着充沛的复杂性,理智的愚蠢。并不是帝国主义必然的引发了战争,而是战争的损失确证了帝国主义的必要;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如其隐秘所愿的将此刻的战争“推向了屏幕的那一侧”,但谁又能保证观看的权力不会被交换呢?于是,粹哥与布哥从梦/影像的荧幕中缓缓爬出,这种horror的直面时刻或许才是真正的必然性,而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何时才会降临呢?

书籍目录

致谢 vii
引言 xi
第一部分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001

第二部分 喀土穆的基钦纳伯爵筹划未来 081
第三部分 英国陷入中东泥潭 135
第四部分 颠覆 251
第五部分 协约国跌落至命运谷底 285
第六部分 新世界与应许之地 311
第七部分 入侵中东 383
第八部分 战后分赃 445
第九部分 退潮 489
第十部分 风暴来临 531
第十一部分 俄国重返中东 597
第十二部分 1922 年中东解决方案 633
注释 737
参考书目 796
· · · · · ·

  • “信任协约国”,费萨尔肯定不会认为这一原则值得他托付未来,因为协约国之间都互不信任。法国人不相信英国人支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事业完全出于好心,而英国人每天讨论的话题不是到底应不应该撕毁他们与法国之间的协议,而是如何撕毁他们与法国之间的协议。英国和法国都不想兑现他们在战争期间给予意大利人的承诺,也不愿意推进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方案。每当华盛顿倾听他们的意见时,他们却装出一副满怀同情的样子。 费萨尔知道,就在仅仅一年之前,英国的领导者们曾经背着他与土耳其人议和。根据他们的和谈方案,英国打算肢解俄国,而不打算瓜分奥斯曼帝国。这就意味着,他和他的父亲会被丢给土耳其人,任由土耳其人处置。他还知道,英国和法国曾经在两年前达成秘密协定,打算由两国瓜分阿拉伯世界;一直到了别无选择的时候它们才把这项协定的细节告知费萨尔。 费萨尔生存的世界里没有信任这个词。就在这一年,他自己曾经与土耳其人联络,打算转投敌方阵营。他的父亲也跟土耳其人有过类似的来往。他们父子二人并不忠于英国人,而费萨尔本人甚至也没有忠于他的父亲。 费萨尔手下唯一的正规军部队都是来自敌营的叛逃者,而一且他的地位出现动摇,这些人也可能会轻易地背叛他。他的贝都因部落盟友们因反复无常而闻名,经常在阿拉伯半岛的纷争中变换阵营,甚至临阵倒戈。他们之所以忠于他,基本上只是为了得到金钱,而掌握那些钱财的是劳伦斯,不是费萨尔本人。至于叙利亚人,他们接受费萨尔的统治完全是因为英国军队的命令。就连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他不停抖动的手指暴露了他的紧张情绪一他也的确有足够的理由感到紧张。
    —— 引自章节:第七部分 入侵中东383
  • 在阐明1922年中东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我将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这个解决方案的不满情绪或许放错了地方。回过头来审视,我们或许会认为他们本可以设计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中东。然而,事实上,当时的英国政府并非没有能力拿出一个可以满足中东各民族需求和愿望的解决方案,只是这原本就不是其努力的目标。对基钦纳伯爵和他指派的代理人马克·赛克斯而言,中东问题的本质跟之前的一个多世纪是完全一样的:法国人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应该划到哪儿?更重要的是,俄国人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又应该划到哪儿?
    —— 引自章节:引言xi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