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
作者:[美]迈克尔·布若威
译者:李荣荣
ISBN:978710005532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8-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36
豆瓣评分: 7.9
书籍简介:
《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重要代表作,在工业社会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作者布若威运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力图通过对工作现场的呈现来阐明一个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理论框架。“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
作者简介:
迈克尔·布若威(Michael Burawo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2003~2004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会长。“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性人物,始终坚持“阶级”分析的视角,主张将阶级带回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劳工社会学领域最重要学者之一,曾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在赞比亚、美国、匈牙利和俄罗斯的多个工厂当过工人,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制造同意》、《生产的政治》和《辉煌的过去》构成了他的劳工研究三部曲,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下的劳工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学术工人”的经历也已成为某种传奇。在研究方法上,他发展了所谓的“拓展个案法”,并提出“全球民族志”的概念,对定性研究和民族志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岁月使他再也不能重返工厂的生产现场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学的学术生产本身。近年来,他大力提倡“公共社会学”,强调社会学的公共关怀和道德担当,在社会学界产生了非常之大的反响。
书友短评:
@ 愚人剪网 回答了偶田野中的部分问题~ @ 江海一蓑翁 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布若威之于工业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名著,通过对于一家制造业公司长达三十年的民族志调查,展现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换进程当中,企业与国家在共谋之下,通过更加微妙的强制手段和更加高明的控制策略,来让工人自发接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而执着于与企业主之间的讨价还价,而放弃反抗资本主义体制本身的奥秘。跟丰富而深入的理论综述与对话相比,作者的民族志调查素材感觉略显单薄,对素材的理论阐发… @ 其其实 序言非常非常非常值得看,是Burawoy的自传。而且,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人类学研究文本,这本书体现了Burawoy绝对是一个拥抱定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和Adam Przeworski是好基友这种事儿能随便说么。。# @ ? 写个书评 @ 伊万饭 不太好读,部分是翻译的问题,但也和自己对当时资本主义工人工作内容不熟悉有关系,导致本应给读者带来轻松快感的田野记录部分也变得晦涩难懂….一个脑袋两个大…第二遍之后,amazing!理论框架和田野资料相辅相成,非常扎实诚恳了! @ vikga 书是好书 但翻译就? @ 野鸭在游泳 田野扎实,毕竟作者在全球各地的工厂自己干了那么多年,但是文本真的不好读啊(生硬拗口)。全书最喜欢读的就是布洛威的自传了,回顾和总结了自己对工业社会学的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延续与拓展。话里话外也能感觉出布洛威是个“内心戏”极为丰富的人。。 @ Elma 翻译差劲。 @ Alex 尼玛,翻译得这么烂,读个?就国家机器,劳动相对自主性和利益协调三部分阐述得还行,其他真他丫的看不懂 @ 云梦泽 “竞争资本主义孕育的是垄断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这是作者在书的最后一章的断言。我对此不置可否。人们被更宽泛的制度——大众媒介,文化产业等形塑,并屈从于他们,主体性以及有意识地反抗统治的舞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操纵的纯粹客体的个人。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它的理性形塑我们真正的性格。悲哀的是,劳动过程谈论的工人的主体性,是无力的,是被形塑过的,这点是最令人沉思的。
又一个30年
序
第一部分 从社会学到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工业社会学的衰退
组织理论的出现
组织理论的悖论
悖论的一种错误解答
结论
第二章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
前提和概念
从女建主义到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
结论
第二部分 劳动过程的变化
第三章 从吉尔公司到联合公司
1944年的吉尔公司
联合公司的衰落
引擎分部的命运
结论
第四章 30年的超额
技术
计件工资制度
超额——一个工人玩的游戏
车间文化的组织
散布冲突
结论
第三部分 同意的生产
第五章 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掩饰并赢得剩余劳动
不确定性与危机
结论
第六章 内部劳动市场的兴起
内部劳动市场的变化
内部劳动市场的结果
结论
第七章 巩固内部国家
工会及其成员
创造工业公民
利益的具体协调
内部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结论
第四部分 劳动过程中的相对自主性
第八章 经济萧条期的劳动过程
市场中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产量的变化
结论
第九章 劳动过程与工人意识
来自外部的土作倾向
生产之际的种族关系
意识与劳动力转化为劳动
结论
第五部分 变迁的动力
第十章 车间里的斗争
经济斗争
1945年的工时研究
1975年的产业工程学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的资源
结论
第十一章 阶级斗争与资本家的竞争
资方策动的变化
竞争
斗争
结论
第十二章 从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附录
比较的视角:赞比亚矿业的变迁与延续
相对自主性的创造与再生产
回应政治变迁
传统工人的神话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