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楊德昌

书名:再見楊德昌
作者:王昀燕
译者:
ISBN:9789869319911
出版社:王小燕工作室
出版时间:2020-4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48
豆瓣评分: 9.8

书籍简介:

小野×吳念真×柯一正×余為彥×詹宏志×舒國治×杜篤之×廖慶松×陳博文×張惠恭×鴻鴻×陳以文×王維明×陳駿霖×金燕玲×張震×柯宇綸×陳湘琪 18位影人與文化人深摯講述,多視角深度剖析楊德昌創作心靈 獨立的精神,熱烈的樂趣,求新求變的態度,楊德昌為一代又一代人示範了創作的極致。《再見楊德昌》不僅是感念楊德昌開創了台灣新電影歷史,所獻上的敬意;它也是先一代人對於走過之路的回眸、後一代人尋找未來繼起方向的藍圖。 過去楊德昌的作品在台灣長期受到忽略,2012年初版的《再見楊德昌》是唯一詳實深入探究楊德昌創作歷程的第一手史料,也是迄今台灣市面上唯一繁體楊德昌專著。藉深度專訪18位曾與楊德昌共事的影人與文化人,我們得以窺見楊德昌的「後腦勺」,看見以往「看不到的楊德昌」。 自1982年參與台灣新電影之濫觴《光陰的故事》拍攝,完成大銀幕處女作《指望》,迄2000年問世的遺作《一一》,楊德昌共計留下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作品,以犀利冷冽的語言解剖大時代變化下的人心浮動與生存課題。侯孝賢形容,楊德昌帶來一雙看透台灣社會結構的眼睛,其理性的光芒為台灣電影前所未有。 2000年,楊德昌憑藉《一一》奪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為台灣首位獲此殊榮者。2011年,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策劃「影史百大華語電影」,楊德昌有多部作品上榜,包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二名)、《一一》(第七名)、《恐怖份子》(第十一名)等;同時,依據所有得票影片,加總計算出「五十大華語導演」,楊德昌更名列第二,僅次於侯孝賢。2015年,釜山影展慶祝二十周年,特別選出「亞洲影史十大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名列第七,而楊德昌也入選「亞洲十大導演」。2016年,英國BBC票選二十一世紀百大電影,《一一》高居第八。楊德昌身後多年,作品持續受到肯定,聲勢歷久不衰。 《再見楊德昌》一書收錄小野、吳念真、柯一正、詹宏志、杜篤之、陳博文、鴻鴻、張震、陳湘琪等十八位曾與楊德昌共事之影人與文化人的深度訪談,遍及台灣新電影旗手、楊德昌親密工作夥伴、子弟兵及鍾愛演員。本書除談述楊德昌其人其事,及其作品的發想、編製與核心精神,也爬梳台灣新電影的起落,深入電影攝製的每一環節,從製片、編劇、聲音、剪接、攝影、表演等多重視角,剖析一部電影的完成如何可能。 小野形容,楊德昌鏡頭下的城市彷彿總走在邊緣上,顫顫巍巍,隨時會發生狀況,一如他敏銳的性格,看什麼事情都覺得不太對勁。據吳念真觀察,楊德昌的創作起點通常來自於一個概念,他像是跳開了一個距離,觀察整體社會狀態後,做出的綜合評述。詹宏志稱楊德昌具有獨到的「都會感性」,其片中角色乍看是單一個體,實則乘載了一個概念,足以解釋我們當下所見的社會,甚至放諸其他世界最前端的都會亦能引起共鳴。鴻鴻讚歎楊德昌在每一部片中皆為自己設立新的標竿,始終不安於現況,而志於開創。張震視楊德昌為他的模範,楊德昌經常耳提面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一旦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那就有一點危險了。 經常戴著一副墨鏡、長年隱匿在銀幕後的楊德昌,在眾人的深摯講述中,終於漸漸顯影、清晰。

作者简介:

王昀燕,1982年生於台中清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畢,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2012年出版《再見楊德昌》,藉此向純潔的志氣與決心致意;本書簡體版入選中國《南方都市報》「2014文化年鑑之圖書榜」(藝術類),由學者、書評人推薦,列為當年度不應錯過的108本書。2016年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獨立出版《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引發熱烈迴響,並獲邀參展「眾力時代:亞洲國際群眾集資年會」。

另主編《台灣電影的聲音》《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本事》。亦參與《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等書採訪撰述。

书友短评:

@ 愛与敏 杨德昌诸多文献里质量最好的一本。虽然电影书不应以八卦多寡见高下,但八卦确实很多;更为难得的,是对台湾新电影起步和发展时的状况做了沉浸式的全景描述,而没有围绕着导演搞拜神-歌颂活动,很多评论相当犀利,比如《独立时代》为什么不是上乘作品,杨德昌的性格缺陷,等等。这一版很难得,还有詹宏志访谈( 明天去看展 先把這本看完了 「雖然跟您未曾謀面,但偶爾還是會想念您。」 @ 力比多 感謝Dun贈書,書收到很久了,但是斷斷續續看到現在才看完。這麼厚的一本採訪集,翻到最後的作品總結,還是感嘆才拍了七八部啊… @ 鱼剑 访谈质量相当高,能够从全面的视角理解杨德昌的创作观念和方法,也更能清楚地知道杨德昌电影的局限性。 @ 爱德华·陀思妥 什么时候能去洛杉矶看看您。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活在台湾新电影里 文/易智言
“我都没办成,你办得成吗?” 文/林文琪
新版序 将独立进行到底
前言 天真的冲动
捎来光阴的故事
▶ 小野:重振新电影的决心与志气
▶ 吴念真:他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 柯一正:遥想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革命发生的时候
▶ 余为彦:相信就能看得见
▶ 詹宏志:我只是一个朋友
▶ 舒国治:他本身就是最强的阵容
细数银幕后的事
▶ 杜笃之:创作长路上,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
▶ 廖庆松: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他的影子
▶ 陈博文:让影像成为有想象空间的载体
▶ 张慧恭:展现自然光源的丰富层次
抵达更远的地方
▶ 鸿鸿:我好像也掉进同样的回圈里
▶ 陈以文:戮力追求一种绝对
▶ 王维明: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 陈俊霖:讲自己想讲的故事
做银亮色的梦中梦
▶ 金燕玲:放手去演,自然地融入角色
▶ 张震:他就是我的模范
▶ 柯宇纶:拍电影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 陈湘琪:在表演之路上,走出真正的自我
附录01 杨德昌–台北 电影场景散步地图
附录02 杨德昌年表
附录03 杨德昌作品
· · · · · ·

  • 在我看来,侯孝贤的电影社会性更强,可以看到“生活”;杨德昌电影里面的生活不太像生活,他的电影比较少人看,因为一般大众进不去那样的生活,觉得那种生活与我无关。很多事情是众人一起成就的,他常常忽略了这点。其实杨德昌有一核心主题:时代变革中,人在其中的生存到时适合不合适?他常是听歌剧。听流行音乐或许纯粹是种娱乐,歌剧和交响音乐就不一样,那是结构,聆赏的同时,其实是在学习一种结构。……人要学会大结构,讲故事时人家才听得进去。到了《一一》,人变得谦卑了,在求真的同时,愿意坦诚人之不足。那是杨德昌对人生的反省,作为他最后一部作品,就像你讲的,善良、谦卑的去面对人生很多事情,那是你无以抵抗的。台湾最好的电影有两部:《恐怖分子》和《童年往事》,如果再加上一部,应是《风柜来的人》。《恐怖分子》我认为是杨德昌所有电影里面,说教说的最自然的。他很多电影讲道理讲的都有凿痕,常是透过一个奇怪的人之口,以明明白白的对白道出,或者玄之又玄,听了觉得好文艺。看完恐怖分子,会让人省思:我们是不是活在一个可信又不可信的社会中?什么事可信?什么事不可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一辈子坚信的?
    —— 引自第1页
  • 柯一正说起那个美好年代,以及他深感钦佩的创作者兼战友,多半时候面露微笑,可以感觉到此刻的他非常放松,正漂浮在时光上头,荡漾着,回溯着。与其说被打捞上来的是记忆,不如说,那是经过了时光的漫长洗刷而犹能幸存下来的,趋近于永恒的信仰。我不在的那两年变化相当大,一回来,恰好碰到人心改变了,很想在这块土地上做些什么。
    —— 引自第1页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再見楊德昌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