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
作者:郭桂坤
译者:
ISBN:978710022650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7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64
豆瓣评分:
书籍简介:
本书丰富了唐王朝处理政务文书的不少细节。在论述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结合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用中枢权力的运行来解说公文书的前后变化,也反过来用现存的公文书来透视唐代行政体制的演进历程。 ——荣新江 本书将唐代公文形态的变化与政治史的发展线索结合起来考察,既推进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公文运作的细节解读,也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结构性变迁提供了有效积累。 ——朱玉麒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郭桂坤,1988年生,四川南部人。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毕业。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政治制度史、中古历史文献学。在《西域文史》《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友短评:
@ 天净沙秋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文书行政的变化可以折射历代王朝中枢体制的演变。唐代前期的中枢体制为三省制,学界早有定论;至于后期,近年学者多主张为中书门下体制。本书作者则认为,唐代后期宦官集团利用敕牒发展壮大,南衙、北司对立并行,中枢体制可视为双轨制,开北宋二府制之先河。 @ 云中苍鹄 越看越糊涂,典制类文献所做文书分类真的能和出土文书若合符节吗?“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荣新江已经委婉地指出,作者受清代的奏折和军机处相关研究影响颇深。 @ Θέτις 结语爱看🥺 @ 云中苍鹄 越看越糊涂,典制类文献所做文书分类真的能和出土文书若合符节吗?“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荣新江已经委婉地指出,作者受清代的奏折和军机处相关研究影响颇深。 @ Θέτις 结语爱看🥺 @ 天净沙秋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文书行政的变化可以折射历代王朝中枢体制的演变。唐代前期的中枢体制为三省制,学界早有定论;至于后期,近年学者多主张为中书门下体制。本书作者则认为,唐代后期宦官集团利用敕牒发展壮大,南衙、北司对立并行,中枢体制可视为双轨制,开北宋二府制之先河。
自序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 唐代奏事文书
第一节 奏抄与露布
第二节 表与奏弹
第三节 议与状
小结
第二章 制书、发日敕与敕旨的文书特性
第一节 制书与发日敕的成立过程
第二节 制书与发日敕的甄别
第三节 两种“敕旨式”的复原
第四节 从颁布“程式”到批复“奏事”:两种敕旨的此消彼长
小结
第三章 唐代初期的政务奏报原则及其演变
第一节 奏抄与发日敕应用范围之区隔——以授官和断狱为中心
第二节 唐代初期“一切先申尚书省”的奏事原则
第三节 “事无大小,皆悉闻奏”局面的形成
小结
第四章 唐代前期政务裁决机制的更革
第一节 皇太子监国与高宗朝的分层决策机制
第二节 “五花判事”抑或“六押”:中书舍人的“参议表章”之权
第三节 “六押”之制的虚化与中书门下的成立
小结
第五章 中书门下敕牒与唐代后期王言体系
第一节 两种“敕牒式”的复原
第二节 中书门下敕牒的起源
第三节 唐代后期王言体系中的中书门下敕牒
小结
第六章 唐代后期奏抄的应用问题
第一节 唐宋之际奏授告身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 《乾宁三年刘翱将仕郎告身》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唐代后期的中书门下敕牒与奏授告身
小结
第七章 中晚唐宦官专权的文书学解读
第一节 判元帅行军与李辅国的专权乱政
第二节 宦官奏报与参议政务之权力的拓展
第三节 敕牒与中晚唐的宦官专权
第四节 宦官集团在中晚唐政务运作机制中的地位
余论
结语
附章 唐代帖式文书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帖的通知书性质
第三节 帖之对象为个人而非官府机构
第四节 一些特殊情况的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专家推荐意见一 朱玉麒
专家推荐意见二 荣新江
· · · · · ·
日新文库(共11册),这套丛书还有《直觉与理由》《越在外服》《义的谱系》《张力与典范》《江河行地》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