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女孩

书名:实验室女孩
作者:[美]霍普·洁伦
译者:蒋青
ISBN:9787559635891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1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76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物种起源》译者苗德岁先生倾情作序 巴拉克·奥巴马赞赏推荐 《时代》杂志100位极具影响力人物 与植物一同向光生长的心路笔记 在科研路上配比过坚定与彷徨的每一个人, 都会因此而收获一段没有模板可循的独特人生 ◎ 编辑推荐 人生回忆录+友谊纪念册+科研手记簿——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用文学之笔记录下学术路上因性别而别,也不因性别而别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习得“既会动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 ◎ 内容简介 19世纪80年代,霍普·洁伦的曾祖父母随彼时兴起的移民潮,从挪威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冬天漫长而又寒冷的地方,加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运转的屠宰流水线,默默劳作。到了霍普父母一代,他们不再直接受雇于屠宰工厂。虽然和很多北欧家庭一样,霍普早已习惯与家人沉默相伴的日常,但倔强而不与命运妥协的母亲,还有宽厚而心智开放的父亲,都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与勇气。 在父亲工作的实验室长大,在研究型实验室求学、打工、获得学位、拿到教职,再到从零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霍普·洁伦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友谊和爱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业发展,都不能再与“实验室”相分离。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霍普选择科学是因为科学供她以需,给了她一个家,一个令她心安的地方。而童年时期与她仅有一窗之隔、教会她坚忍克己的美国蓝杉,帮助她完成蜕变、实现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美洲朴,还有成家之后、一直陪练未来的职业棒球手—儿子—左右的狐尾椰,这些树也都在静默的时间历程中刻录下各自的记忆,赋予霍普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再识自身。 ◎ 名人推荐 ☆女性的柔美会让科研生活更显生机,女性的坚韧会让科研工作更易成长,女性的细致会呵护科研道路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辉。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 ——史军,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 ☆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树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 ——巴拉克·奥巴马 ◎ 媒体推荐 ☆《实验室女孩》既记录下了霍普成长为一名成熟科学家的经历,同时也是一部植物赞美诗。书中对植物奇怪且隐秘的生命的描写,仿佛直接生发自霍普自身回忆的生物学过程,结构精巧。夺目璀璨的作品。 ——Harriet Baker, TLS 哈丽雅特·贝克,《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几乎涵盖从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洁伦擅长所有。她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幽默地联系起查尔斯·狄更斯、E. E. 卡明斯和哈珀·李,也同样以举重若轻的笔调细数叶片的每一条脉络……洁伦的这部作品既关乎用眼睛观察世界,也并用双手与心灵。绝佳。 ——Carolyn Beans, American Scientist 卡洛琳·宾斯,《科学美国人》 ☆洁伦是这样的科学家:一年中有三季都在北极泥炭地挖土,而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间,她又会和实验室的组员一起去探访大家选出的奇怪景点,或者耐心等待组员精心烹制野营食物——哪怕煮到半夜。《实验室女孩》是一部风趣的作品,充满了快乐的时刻,但也常常流露悲伤。不过抛开所有艰难险阻,洁伦显然不会选择科学以外的第二份事业。 ——Jennifer Rohn, Nature 詹妮弗·罗恩,《自然》 ☆生物学家撰写的个人自然志,生猛且令人振奋。洁伦的写作好似文学性更强的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她非常擅长清晰讲述科学研究是如何展开的。而在描述她的实验室好拍档比尔时,洁伦的行文更企及了另一个维度。一个热爱文字的科学家所给出的精确描述。她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而且惹人爆笑。 ——Elizabeth Reutte, ELLE 伊丽莎白·罗伊特,《世界时装之苑》 ☆《实验室女孩》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还展现了科研工作中细水长流,而非时时都有突飞猛进的收获的日常。科学家在知识的道路上行进,每一次踩实一块石头。 ——Eugenia B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尤金妮亚·博恩,《华尔街日报》 ◎ 获奖记录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科学书籍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会传记奖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纽约时报》2016年备受瞩目的100本书之一 《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娱乐周刊》年度图书

作者简介:

霍普·洁伦(Hope Jahren)于1996年从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独立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她曾先后供职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此间,她曾三获富布赖特奖(Fulbright Award);另外还先后斩获两枚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Young Investigator Medal),到目前为止,仅有四名科学家获此殊荣,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曾于2005年获由《科学普及》(Popular Science)杂志举办的全美十大杰出青年(Brilliant 10)提名奖。2008年她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于檀香山建立稳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学实验室;该年起至2016年,任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终身教授。目前,她在挪威奥斯陆大学任“威尔逊教授”一职。

译者蒋青,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作者、译者,曾参与编撰《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古生物分册。已出版合译著作《第6次大灭绝——人类能挺过去吗》,荣获201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奖。

书友短评:

@ danyboy 一位女科学家的自传,很多地方写得特别美,看得出能做生物研究,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清晰准确地表达,也同样体现在叙事上。但主线并不是抒情,而是她作为女性,战胜偏见,找到并表达自我,最终取得科学领域成就的故事。准备留给女儿将来读。此外,她并没有在书中把自己塑造成完美形象,而是大大咧咧的呈现本真的自我,不避讳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也是我恰恰觉得重要的地方。 @ 布鲁鱼 找了了它最合适的译者 @ 石墨 新年第一本,非常喜欢,准备给娃读 @ 废柴呆利 说是科普 其实更像是个人回忆录抱着看《追寻记忆的痕迹》来看的话会很失望 虽然乍一看都是个人经历与科研相融合的手法 但其实完全不同《记忆》一书是用个人经历当做科普的平台而本书则是用科学知识阐述个人体会 看完之后对科研生活会有更清晰的感受 @ NADPH 属于那种生活和科研精神分裂的科学家,讲起植物来的时候你会觉得作者会是一个心思细腻、慢条斯理的人,但是作者一写自己的生活,除了小时候那段,其他时候都让人觉得作者是“科学狂人”,各种焦郁症的神操作以及特别的人际关系。还好世界上发明了科学家那么一种神奇的职业可以给疯子们,不然恐怕疯言疯语早就被狩猎了。 @ 霎予需 科学知识和文学素养缺一不可,女性传记类书籍都是很值得阅读的,毕竟历史上记录女性的史料很少。 @ 源 正在阅读这本书,很多时候会因为作者的文字以及思维而会心微笑。尤其是其中间杂了很多植物学以及物理学知识,阅读的同时还能增长见识。当一名女性科学家会写作✏️,这真真是一件令人万分愉悦的事情!我想在我女儿长大后,我会推荐给她。 @ Jessie 周末带去咖啡厅的读物,断断续续看完了,成为科学家是我小时候的愿望,有机会看到这种的一种生活记录也是很有趣的。 @ janetta 把科研生活写的很好。 @ Excelsior 柳时敏想送给女儿的书 / 章节间的风格差异相当大 对植物世界的描述十分迷人 个人经历就显得琐碎而凌乱 人性无法简单定论 但有点能理解这种跳跃的真实 适合选择性阅读 译文真的很不错

推荐序 蚂蚁搬山的乐趣 苗德岁
序言
第一部
根与叶
第二部
木与节
第三部
花与实
尾声
致谢
尾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实验室女孩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