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命的起源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
作者:刘大可
译者:
ISBN:978752172862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9-2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576
豆瓣评分: 9.0
书籍简介:
我们要讲的故事实在太老,又太新了。 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那时候整个太阳系也才刚刚安定下来,地球的一天只有9个多小时。月亮距离地球也比今天近得多,在天空中占据的面积足有太阳的9倍大,它正对地球的那一面上还有许多尚未冷却的岩浆海,焕发着暗红色的光,如同一只愤怒的眼睛。地壳还带着凝固时的余温,活跃的地质运动此起彼伏,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大气中的降水汇集成了年轻的海洋,海水是弱酸性的,与今天的成分相当不同。 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如今一切生命的共同祖先,DI Yi批细胞,正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出现的。根据2017年找到的新证据,最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2.8亿年前到37.7亿年前的深海热液喷口,而地球是在45.4亿年前形成的。如果沿用那个经典的类比,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凌晨3点钟之前的事情。 但在这个故事之后的整个“白天”,地球上的生命大都是些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单细胞生物,宏观的动物直到6亿年前才渐渐繁荣起来,那已经相当于晚上八九点的光景了。至于被无数科学读物津津乐道的“进化奇观”,更是集中在现存的动植物身上,那些独特的性状通常只有区区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都是那浓缩的24小时里最后几分钟的事情。 你看,这本书要讨论的东西,的确是非常古老的。 所以,如果要追究遥远的冥古宙是如何出现了DI yi批细胞,我们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够潜入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从那形形色色的分子与反应中探寻起源的蛛丝马迹。因此,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生命科学在最近60年中取得的许多成果,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突破,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公众“见面”。 你看,这又必然是崭新的东西。 在这古老与崭新之间,这本书最雄心勃勃的地方,就是要给出一个其他科学读物都不曾给出的完整回答,这个回答不再是面对海洋与星空的浪漫畅想,而要从无机世界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开始,一步一步地讨论活跃的有机物要如何产生,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要如何建立,直到DI Yi个细胞出现并成熟,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 我们不能从哪一次研究,或者哪一位研究者那里获得一个完整的答案,而必须调查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搜集不同研究者对每个子问题的回答,再设法像拼拼图一样,把这些局部的回答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回答。 40亿年前那个诞生了生命的环境也超越了所有人的生活经验——它不但是古老的,而且是微观的。那是一个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分子间的电磁作用却强大得不可抗拒,物质的运动充满了随机性,在不可测量的瞬间里飘忽闪现的诡异世界。 要理解它,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接触许多陌生的知识,尤其是要接触许多化学的术语,这或许会让有些读者感到厌烦与抵触,但这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我们已知的一切生命都是化学反应的集合,要了解它的起源却不想接触化学,这与修建空中楼阁是同一种不可能的贪婪。 但愿这会成为一本值得你在许多年里反复阅读许多遍,仍能找到新的收获的书。 ——— 【编辑推荐】 赠送海报(阅读导图+生命起源的图景) 廖祥忠、马伯庸、邢立达、河森堡、刘朋昕诚挚推荐! 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这本书要回答“生命源自何处”这个生命科学的根本问题。在中文读物中,你再难找到把这个问题讨论得更全面的。 作者亲自绘制的大量形象鲜明的图示,轻松愉悦的文笔阐释深刻有趣的知识,图文结合,生动有趣。 ———- 请不要把这当作一本常规的“科普书”。 因为如果那样,你会期待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确定的科学结论转达给你,解答一些你想不通的问题,让你明白“背后的规律原来是这样的”,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感。 这种领悟当然是很好的事情,“给出确定的回答”也正是科学在公众心目中关键的魅力,它消除了许多的惶惑,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掌握本质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 但请不要以为科学只敢说确定的东西,不要忘了科学是“认知的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不可替代的工具,科学更加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抵达了怎样一处从来没有企及的秘境,在那里邂逅了怎样光怪陆离的现象,收获了怎样新奇的知识。我们在课本上,在科普作品里看到的那些“确定”的知识,都是科学远征归来,陈列在展厅里的标本,如果以为这些静止的标本就是科学的全部,那就未免错过了太多的风景与奇遇。 所以,你手中的是一本“科学读物”,因为它并不耽溺于那座宏伟的、已经落成的科学大厦,它想要大着胆子,带你去看看科学在人类的认知边界上,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道路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它并不畏惧科学那尚不明确的一面,乐于给你引荐纷纭的假说。它要提醒你,科学从来不是唯唯诺诺,只负责“正确”的东西,即便对于那些尚无定论的未知问题,科学的回答也总比其他的回答更深刻、更扎实、更可信。 ——— 【名人推荐】 读过这本书,觉得语言流畅,逻辑严谨,视角独特,颇具探索的精神,我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更对这本书背后,那些科学前沿的智者由衷的钦佩。 ——廖祥忠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追溯本源,乃是深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天性。寻找过去的动力,反而会引领我们迈向未来。偶开天眼觑红尘,方知身是眼中人。这本书就像偶开的天眼,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自己从烟灰走向智慧的奇妙历程。 ——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 这本书太好了,虽然对非生化背景的人稍有些挑战,但却是极少见的、正儿八经说生命起源的、逻辑清晰的书。而且因为是国人所写,在很多细节处,没有引进版那层戳不破的窗户纸。我会向我所有的学生,所有对大自然,对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从一顶原始的烟囱,到自私的RNA,再到我们为什么放弃永生。一场知识盛宴,一幅万物浮世绘,我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邢立达 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部书很有野心,作者试图在生命领域里去追问底层的所以然。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有着共同的源头,所以生物之间的互动,抽象上看,就好像是那个原初的生命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这就是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河森堡 《进击的智人》作者 把一个学术问题讲清楚是很难的事情。刘大可先生不是生物学科研从业者,但出于好奇深读文献,多方求问,把生命起源这个很宏大的科学问题搞清楚,已经相当难得。他愿意把弄懂的事情写下来,花心思作图,这就更难得了。 ——刘朋昕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刘大可,1987年出生于呼和浩特,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自2016年底开始活跃于新浪微博的科普与人文艺术领域,“刘大可先生”是他的ID,这是他的DI Yi本书。
书友短评:
@ 鱼翅 为了讲pre找个心目中的入门书先看看,起初嫌作者啰嗦基础知识不讲干货,看到后面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直接从书中顺藤摸瓜找文献“考古”,省了不少力气。讲pre的时候我的说话风格不知不觉已经变得很刘大可先生了,讲完后专业的老师都说有里面好多东西都是她没了解到的。不禁佩服作者的学识、兴趣和毅力,能把这么复杂又至今没有被研究透彻的内容讲清楚、并且深入浅出,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还有书皮已经被磨坏了,感觉韦编三绝,但是这么大部头可以出个精装版嘛)(然后我推荐全班同学去看但是无果,有人说有机分子画得有些头重脚轻但是我看习惯了还觉得挺可爱())看完了。确实啰嗦,没有学术专著或者文学大家的语言凝练,但是现在我自己说话也是这个调调了。 @ 雨霖铃 介绍了生命起源诸多问题的研究进展,代谢起源,rna世界和中心法则构建,细胞膜和化学渗透。对比复杂生命的起源,更注重早期生命所共有结构的可能形成过程。比如两本书都提到碱性热液喷口。读复杂生命的时候我会疑惑,这种地方地球上有很多吗?这本书则会讲一点地质方面的知识,说明这种地方在洋中脊附近是大量存在的。书中rna世界假说的部分最有趣,大概到了化学渗透部分感觉看起来有点不吸引我。也明白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想做一些深入的科普,专业性和趣味性并不是很好兼顾。 @ leave 的确,自有生民以来,人类作为已知世界里仅有的心智,每当思虑起无穷的未知,就如同驾着一叶扁舟漂浮在无垠的海面之上,海面之下却是一个巨大的黑影在梭巡徘徊。相信“神迹”或者其他“神秘“,只是这个心智在软弱无助的时候转移了视线,不看那个黑影,又给自己编造了一个彼岸世界的安慰故事。但这个安慰无论多么圆满,听上去多么高尚,黑名兀自还是黑影。一个强大起来的心智必然会勇敢的跃入水中,竭尽所能地看清一切。——《生命的起源》
前 言
致 谢
序 幕 钟表匠与石头
第一幕 探索的道路
第一章 原始浓汤?
第二章 黑烟囱?
第三章 还是白烟囱?
第二幕 回溯的道路
第四章 生命是什么?
第五章 难平的怪账
第六章 传递生命的信息
第七章 不可思议的亲戚
第三幕 代谢的步伐
第八章 齿轮还是链条?
第九章 矿石与电流
第十章 保鲜车、通货和干燥机
第四幕 遗传的步伐
第十一章 阴魂不散的“死胎”
第十二章 甲醛聚糖和热泳
第十三章 下落不明的圣杯
第十四章 施皮格尔曼的怪物
第十五章 三个世界的变换7
第十六章 遗传密码的秘密
第十七章 翻新忒修斯之船
第十八章 主题旋律的对位
第五幕 封装与会合
第十九章 泡沫包装
第二十章 产业转移
第二十一章 能量之源
第二十二章 分道扬镳
终章 梦境与星空
幕后 死亡与永恒
增章一 我们为什么放弃永生?
增章二 生命的麦克斯韦妖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说明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