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书名: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修订译本
作者:[日本]丸山真男
译者:王中江
ISBN:978710807375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25
豆瓣评分: 9.4

书籍简介:

奠定了“二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 开创一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经典之作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是丸山真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初版于1952 年。丸山在以本书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运用独特的思想史方法,对日本近世以来的政治思想做了开创性的阐发,奠定了战后日本的新政治学的基础,也创建了超越政治学领域的、为战后日本社会科学所共有的基本研究范式——从日本人的深层心理和精神构造入手,分析其政治乃至社会行动样式,从而寻找从人和文化的角度而非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深化社会科学认识的途径。 在书中,丸山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现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现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他着重描绘了作为德川幕府统治意识形态的朱子学的解体过程,以及与此相伴的徂徕学、宣长学等富含现代转换契机的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思想的日本学术界,丸山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丸山还从满怀现实观照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了论述。 如今,本书在日本知识界早已成为一个典范,是后世无论持何种论点的人都要参照的坐标,也是丸山真男以其超凡才智谱写出的“作为思想史家”的华彩乐章。

作者简介:

丸山真男(1914—1996),“二战”后日本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学家和思想史学家,其研究范式被日本学界尊称为“丸山政治学”。1950—1971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曾获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和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4 年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1952)、《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1956—1957)、《日本的思想》(1961)、《战中与战后之间》(1976)、《从后卫的位置出发》(1982)、《读〈文明论概略〉》(1986)、《忠诚与叛逆——日本转型期精神史的多重面向》(1992)等。另有《丸山真男集》(全16 卷、别卷1)、《丸山真男座谈》(9 卷)和《丸山真男讲义录》(7 卷)。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近十年出版著作主要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Daoism Excavated: Cosmos and Humanity in Early Manuscripts、Order in Early Chinese Excavated Texsts: Natural, Supernatural and Legal Approaches、『简帛文献からみる初期道家思想の新展開』等;主编有“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哲学中国》等。

书友短评:

@ 不眠飞行 在朱子学那里,自然=伦理规律的超越性“同时”也是本性的内在性(与之相应,在学理上,理和气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而到仁斋,尽管将自然和政治脱钩,但两者间仍然表现为连续性的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一直到徂徕将内在和超越、私和公完全分裂为平行的领域时才真正浮现出政治领域,有豁然开朗之感(比之于马基雅维利,令人想起施特劳斯对其自陈著作涵盖内容部分的详尽分析,那里也是政治领域的浮现处)。而到宣长学又有使两个领域融合的非政治化倾向。总的来说,丸山真男将朱子学的解体过程主要总结为诸连续性的解体,的确精到。 @ satankiss 丸山致力于在近世日本的儒学—国学—民俗学的知识系统中发现东方与西方的同一与差异,为此引入了有类于斯宾格勒的分析框架与西方知识系统中的具体概念。和雅思贝尔斯相似,这种策略在后来为丸山真男招致“乐观/普遍主义”的批评。不过丸山本人并无其批评者认为的那样,有很强的普遍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观念。同一乃是自然概念与自然秩序的发展与解体,以及同制作概念的复杂对抗;差异则是双方不同的原始路径与概念编组模式。思想上的路径依赖问题与政治—历史场域的要素彼此重叠。与自然—制作相呼应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勾勒出来的思想路线值得进一步思考。很难将其中性情的要素完全还原到时代特征去,但又理所当然地要循“知人论世”的策略。 @ 不眠飞行 读得挺艰难的,尤其是第一章,到第二章“自然”与“制作”才稍微摸得一点点门道,从用自然法为特定的社会政治秩序赋予基础到荻生徂徕提出“道非事物当行之理,亦非天地自然之道,乃是圣人之制作”,“norm只考虑normal的状态”,社会的安定性产生变数,社会思想的演化也加速了。

书籍目录

英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徂徕学的特质及同国学的关系
第一节 前言——日本近世儒学的产生
第二节 朱子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解体
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第四节 徂徕学同国学特别是宣长学的联系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二章  日本近世政治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作为 制度观的对立
第一节 本章的课题
第二节 朱子学与自然秩序思想
第三节 徂徕学的转换
第四节 从“自然”向“制作”推移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昌益和宣长对“制作”逻辑的继承
第六节 幕末的发展与停滞
第三章 “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前言——民族及民族主义
第二节 德川封建制之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早期民族主义的诸形态
初版后记
译后记
修订译本略记
· · · · · ·

  • “所谓变化气质,乃宋儒之妄说,责人以不能之事,无理之至矣。气质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变化之物。犹米终是米,豆终为豆。学问只在于修养气质,以成就其所有。如同为米,同为豆,种下灌溉施肥,尽其天性之有而成其实。…故米为世界成米之用,豆为世界成豆之用。…倘如宋儒之说,变化气质,浑然中和,抑欲成上既非米又非豆之物哉!此何益之有?”在此,徂徕也是从世界的整体性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宋儒和仁斋思想中的现实与目标的关系,在徂徕那里,就被转变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只有贯穿着特殊性,才能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各依照其天性相异的气质,努力展现其自己的个性就是最好的。人对于特殊性的涵养,徂徕用“移”这个词来表示。他说:“人之性万品,刚柔轻重,迟疾动静,不可得而变矣。然皆以善移为其性。习善则善,习恶则恶。”这就是说,性不可变,但却可以移。由于徂徕使用“变”与“移”这种容易混淆的词,他的说明未必明确。但他的本意是,前者是指气质的质的变化(用上述的例子说,就是变米为豆),而后者则是指气质上量的变化(使米结实丰硕),认为前者为不可能而且有害,只主张后者。这是补充上述的“习善则善,习恶则恶”。从他所说的下面这段话也可明白一“其所谓习善而善,亦谓得其养以成材。譬诸丰年之谷可食焉。习恶而恶,亦谓失其养以不成。譬诸凶岁之秕不可食焉。则何必求变其气质以至圣人哉!”。这样,每个人移其天性气质所获得的长处,徂徕称为“德”。在仁斋那里,与道同视的德,在徂徕那里,又重新像宋儒那样但看法上完全不同—将它和道分离。德是让特殊的、部分的个人参与到普遍的、全体的道中的媒介:“德者得也。谓人各有所得于道也。……性人人殊,故德亦人人殊焉。夫道大矣,自非圣人,安能身合于道之大乎?……盖人性之殊,臂诸草木区以别焉。虽圣人之善教,亦不能强之。故各随其性所近,养以成其德。”这样,同道的普遍性、总括性相比,德就必然是特殊的、个别的。徂徕将孟…
    —— 引自章节: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 “现代的选择并不在于‘虚构’的环境与‘真实’的环境之间。人只能生存于各种各样的‘虚构’、各种各样的‘意匠’之间,这是我们的宿命。如果没有对于这种宿命的自觉,那么我们将无从找到磨练在虚构之中进行选择的能力的途径,其结果,无非只剩下两种方向:要么追随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上谁都不变这一表象所示的法则,从而使自己的立场不知不觉地变化;要么成为渗透于自我内部的制度、习惯、人际关系的奴隶。”(原文引自丸山真男《现代的人与政治》)
    —— 引自第37页
  •   20世纪日本思想(共5册),这套丛书还有《日本的思想》《暴风雨中的中国》《文化与国家》《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