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

书名:人心向善行恶之秉赋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美国]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罗娜
ISBN:978753278653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78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裔犹太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存在的艺术》《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弗洛姆十分重视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他的思想融汇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

书友短评:

@ Eva 三星半。开篇提出疑问,未来社会是往糟糕的还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得看人心及人的本质。世界在变人心也在变,人的本质不大可能有实质性定论。向善或向恶,向生或向死。弗洛姆从恋尸癖、自恋和乱伦固着三种心理体验的返古形式分析人心与人的本质。人刚出生时只会自恋,跟外部世界尚无接触。是父母教育和大环境的影响下才让ta逐渐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存在。个体自恋是忽视他人只感受自己的存在。群体性自恋则容易诱发歧视或区别对待。人的本性/本质是根植于人类存在状况的矛盾。冲突本身才是本质。矛盾接连存在,迫使人持续找寻新的解决方案。人既非良善亦非邪恶。积极活跃地把握住还能选择向善/恶的自由,意识到选择善恶的节点,才不会在醒悟时追悔莫及。人的自由,在于他有可能选择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在十字路口必须做决定时,请把握住选择的方向盘。 @ M_ck 你生来自由,善恶也由你选择 @ 鯨波 自由的前提是对真实的可能性的深刻认知,对左右其选择倾向的抽丝剥茧。当代人对真实的洞察越来越难,无论是来自外部大环境的意识形态,还是独立个体的成长曲线,都在不断扭曲真实,比如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自我否定,资本主义把人当作机器式的奴隶,都在剥夺人更多选择的空间。我去年开始了解神经症患者相关的知识,就是想找回真实的可能性,不想被潜意识俘虏。 @ Monica 稍微啰嗦点了…… @ 常无有 《战争狂魔的精神分析——一个基于精神分析的伦理学论纲?》 @ 哈维哎呦喂 整体上还算易懂,书中引用佛洛依德的几种爱恋形式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善恶基于爱,暴力和自由选择,虽然有着这么多的理论支撑,可人心还是最难懂。 @ 脚刹得丝 最好的弗洛姆 没有之一 @ _ 需要反复来阅读 @ seed 弗洛姆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和禅宗背景,这本书算是心理学加伦理学。人的本质是不完整的,同时有对生命和死亡的崇拜,要么回归,从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要么前进和超越。斯宾诺莎、弗洛依德、马克思并非决定论者,而是心怀信念的怀疑论者,人有实现自由的现实可能性。 @ 月藏 关于决定论和自由的那章最好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狼还是羊?
第二章 暴力类型
第三章 死亡之爱和生命之爱
第四章 个体性自恋与群体性自恋
第五章 乱伦固着
第六章 自由、决定论与选择论
· · · · · ·

  • 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爱情中都包含强烈的自恋成分。在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她便成了他自恋的对象,并且因此她变得美好和理想化,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也可能发生跟他同样的情况,因此,我们的”大爱“往往只是发生在疯狂地欢聚一堂之时,尔不是发生在爱情的情况下。两个人保留自己的自恋,,他们彼此没有真正的、深厚的兴趣(不要说其他人的),他们仍然敏感和多疑,而且很可能他们需要一个新人给他们新鲜的自恋满足感。对于自恋的人,伴侣从来不是一个有其自身权利或者完全现实的人,其存在只是作为伴侣的自恋膨胀的影子。另一方面,非病理性的爱,不是基于相互自恋。两个人的关系体现了他们自己作为独立的实体,从而打开自己,并彼此成为一体。个体为了体验爱,必须去体验独立。
    —— 引自第89页
  • 区别两种形式的自恋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是有益的自恋,另一种则是恶性的自恋。在前一种自恋中,自恋的对象是一个人自己做出努力的结果。例如,一个人也许因为自己是一个木匠、一个科学家或以一个农民而感到自豪。就这个自恋的对象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而言,他唯一感兴趣的便是自己工作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成就,也就是工作过程本身和他工作所用的材料。因此,这种有益的自恋的动力是自我检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工作的能量具有自恋的性质,但事实上,工作本身必然要同现实发生关系,并经常抑制着自恋,将其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机制就能向我们解释为什么许多自恋的人同时又是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在恶性自恋中,自恋的对象不是人所创造的任何东西,而是他所占有的某物,比如自己的身体、外貌、健康等。这种自恋的恶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中——它缺少我们在有益的自恋形式中所找到的正确因素。如果我是个“伟人”,那是因为我有某些特征,而不是因为我取得了某些成就,我不需要同任何人或任何事物发生关系,我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倘若一个社会无法给广大人民提供充足的财富,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给它的成员们提供了恶性自恋的满足——如果它想防止成员中产生不满情绪的话。对于那些经济和文化上贫穷的人来说,从属于群体自恋的满足是满足的唯一的——通常也是有效的来源。这恰恰是因为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生活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产生各种兴趣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就可能产生自恋的极端形式。这一落后团体的成员们感到:“即使我贫穷,没有文化,我仍然是一个重要人物,因为我属于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群体——我是白人”或者说“我是雅利安人”。识别群体自恋远没有识别个人自恋那么容易。假如有个人告诉别人:“我(和我的家庭)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只有我们才是清白、聪明、善良和正派的,其他人都是肮脏、愚蠢、不诚实和不负责任的。”然而,绝大多数人会以为,这个人一定很粗鲁、…
    —— 引自第77页
  •   弗洛姆作品系列(共8册),这套丛书还有《论不服从》《超越弗洛伊德》《占有还是存在》《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人心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