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作者:[德]赫塔·米勒
译者:李贻琼
ISBN:9787221173836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4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08
豆瓣评分: 9.1
书籍简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准自传 从小村庄走向诺奖领奖台,以锋利的笔刺破罗马尼亚社会表象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出版于2003年,收录九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 杏树、手帕、国王,幼儿园、工厂、新移民,告密、恐惧、逃跑,通过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 👁内容简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本书是了解这位独特而有成就的作家的绝佳切入点,描述审讯和压制的文字中缀有作者对语言的尖锐而机智的点评。 ——曼迪·怀特(德语译者)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2009年,因其“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出版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译者简介
李贻琼,德语译者,现居北京,曾翻译过《国王鞠躬,国王杀人》《黑色的大轴》《轮下》《树在天堂等你》以及《后楼梯——一位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等作品。也曾翻译保罗·策兰、里尔克、奥斯兰德等德语诗人,诗作散见于《世界文学》等文学刊物。
书友短评:
@ bookbug 初读本书时还不叫这名,但其实不重要,作为集中起首第一篇的篇名,当年印象就极其深刻,因为哪怕只读这一篇,你都能理解“每一句话语或每一次说的行为中都坐着别的眼睛”的深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甚或将来,莫不如此。米勒说她一直以来评价文字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在大脑中引发迷失的密度,那些立刻将我的思想吸引、词语却无法驻足之处的密度”。何其幸运的是,米勒的文字恰是这种她所谓的“每一个好句子都会使大脑无声地迷失,把读者带到一个它所释放的内容迥异于词语之表达的地方”。而且,这本散文集也是理解她几乎所有小说创作的密钥,她的“国王”“心兽”“土豆”等经典意象或象征与她个人经历及集体记忆的密切关系,和那个蹒跚时以为是鞠躬鞠躬时却在杀人的时代遗产,挥之不去。 @ 肉卷大爷儿 赫塔·米勒现在不论写什么,我都觉得好!“冷峻的精准和敏锐的平静”,赫塔·米勒对汉娜·克拉尔写作的评价,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她自己。这两点,在看罗马尼亚三部曲的前两部时就感受到了,看完《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我发现赫塔·米勒身上还有一个特质:幽默。书中《我们的德国》这篇把她的幽默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得人既发笑又痛苦。最好的幽默无非如此吧。莫名想到《心兽》里,“我”和朋友们用文字制造各种笑话嘲弄秘密警察。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但在一个集体寻死是禁止的地方,玩笑即出逃,逃不成功,那就败给卫兵的警犬和子弹。 @ 新京报书评周刊 赫塔·米勒的书写风格像她的面容一样表情独特,她的文字中间似乎总有或疾或缓的风,而风里却不得不携带着无数刀片,压制着风的流动。两者互为因果,缠杂不清。如果她的随笔集《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概就是:“你们了解什么是受伤吗?我从罗马尼亚走出来已经很久了,但没有走出独裁操控下的人性荒芜,独裁统治的遗产总是变换方式闪现眼前。……我的写作必须停留在我受伤最深的地方,否则我不需要写作。”整部随笔像是具有强烈自觉性和反思性的告解,展现着赫塔·米勒何以成为赫塔·米勒。不过她没有用过于沉重的文字来编织自己的网,她的文字带着风,带着个人之诗,不时跳跃着前进、回旋,似乎她在用舞动文字的方式,展现着自己后来终于获得的(相对)自由。 @ 苦影 高中时喜欢布罗茨基,不喜米沃什,总觉得后者太硬太怒,徘徊着怎么也找不到他文本的入口。几年过去后,反倒愈发亲近米沃什,字字句句都如钝刀剜在心上。米勒对我而言亦如此。几年过去,我愈发能理解米勒的近乎冷漠的锋芒,那克制之下绵延着永恒的愤怒与悲哀,像是在用低温的火煎熬自己的骨髓,这勇敢令我心生敬意。悲剧面前,称不上“体面”的愤怒与憎恨成为写作者唯一能压在舌根下的语词,在那么多个被眼睛注视着的夜晚她反复咀嚼着它们,像是在咀嚼自己仅剩的灵魂。读及那些有关词语和写作的反思时,我总忍不住想到许多中学时痴迷的苏联作家。在危机四伏的岁月里,他们因言获罪,却也为语词拯救——只有写作,方能赋予那些混乱、荒诞的日子以一二意义。他们究竟如何面对自己写下的文本?“我永远不会知道,人们需要多少词语才能完全覆盖额头的迷失。” @ Camellia 非常锋利的文字。难以想象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一直将写作停留在受伤最深的地方,一遍遍“重温”和“沉浸”经历过的恐惧。 @ 二叶亭四迷 理发师的联想很强 @ 板烧鸡腿堡🍔 “我的写作必须停留在我受伤最深的地方,否则我不需要写作” @ 二千斤 我的写作必须停留在我受伤最深的地方,否则我不需要写作。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001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035
沉默使我们令人不快,说话让我们变得可笑 071
一次触摸,两次释放 103
陌生的目光或生命是灯笼里的一个屁 127
红花与棍子 149
岛在内,国界在外 159
在我们德国 175
空气中酝酿的往往不是好事 187
· · · · · ·
赫塔·米勒作品(共6册),这套丛书还有《呼吸秋千》《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心兽》《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独腿旅行者》。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