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国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张晨
ISBN:978753278607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62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美国的反智主义》集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的强度是周期性的,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 “智识”该如何在人类文明中发展? 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反智主义”这个问题,通常被认为就是在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中被定义的。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1950年代的政治和智识生活,不过其历史叙述的起点要更早,终点落在了美国从麦卡锡主义制造的红色恐慌中恢复的时期。 作者将反智主义观点当成一条主线,以此来检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多个不那么令人欣赏的层面。从美国的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商业精神、学校教育,从绅士的没落、知识分子的疏离与服从等角度,对美国的反智主义根源进行了系统且富有历史深度的耙梳。 在作者看来,1952年的大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智识与庸俗的对立。美国知识分子和人民之间的巨大且有害的差距,经由媒体广而告之。民主党20年统治结束后,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衰落,而商人的影响力上升。现在,知识分子成了美国社会所有不愉快或不道德之事的共同替罪羊,而私营企业主被认为有能力面对任何困难。作者批判民粹、保守、反动、极右的思维,认为反智是个思想、情绪和态度的复合体,是“一种对精神生命和被认为代表了精神生命的人的怨恨和怀疑;一种不断贬低生命价值的取向”。
作者简介: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20世纪中期知名美国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1956年凭借《改革年代》获普利策历史作品奖,1964年凭借《美国的反智主义》获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
书友短评:
@ 老骥 反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或为主旋律,或为背景音乐,一直在回响!也可以说,反智主义在可见的未来,会一如既往地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文明本身就含有反智属性。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深富洞见,将反智主义演化历史刻画得入木三分。本书可评6星,1星送译者,翻译语言精准华美。美国最初移民的清教徒宗教、国父们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在民主体制下产生的反向影响、引领美国腾飞的商业、对GC主义极端恐惧的反扑,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都是反智主义的产生、发展的空气和土壤。作者在大历史框架下,实事求是引述各种各样的反智行为、思想,精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影,让人信服!这是一本旧书新译。作者因此书而于1964获普利策奖。但依然有现实意义,可以预见,美国的反智主义如潮起潮落,生生不息! @ 鑫宝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大国具有极其相似的精神内核,因此虽然写的是60年代美国的反智主义,于我们也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原书里的第二章就已经把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这个国家的国民想要的是能够变出金钱、名誉和官阶的智力,而反的是智识。父母师长们从小教育我们努力学习无非是希望我们出人头地,而不承认智识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拯救。这本书接下来从宗教、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切入论证,更近乎于四段微观美国史,也很有趣,毕竟这也是霍夫施塔特的老本行。最后夸夸翻译。一些豆友不喜欢这版翻译,我却爱到不行。译者老师一看就是个颇有中文造诣的人,遣词时文采斐然,而他/她大概是故意为了保留原作的原汁,对定语从句的句子大多选择保留英语式的结构,有助于读者享受原作的语体风格,我超喜欢。
第一部分 导言
一、当代的反智主义
二、智识不受欢迎
第二部分 心灵的宗教
三、福音精神
四、福音主义与奋兴派
五、抗击现代化
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
六、绅士的没落
七、改革派的命运
八、专家的崛起
第四部分 实用主义文化
九、商业和智识
十、白手起家与精神生活的技术
十一、主题的变奏
第五部分 民主制度下的教育
十二、学校与教师
十三、生活调整之路
十四、儿童与世界
第六部分 结语
十五、知识分子:疏离和服从
致谢
· · · · · ·
历史学堂(共14册),这套丛书还有《英国近代史讲义》《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现代土耳其的形成》《其他波士顿人》《实践乌托邦》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