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反智主义

书名:美国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张晨
ISBN:978753278607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2-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62
豆瓣评分: 7.5

书籍简介:

《美国的反智主义》集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身,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的美国社会——对科技的崇拜、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的强度是周期性的,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 “智识”该如何在人类文明中发展? 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反智主义”这个问题,通常被认为就是在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主义》中被定义的。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1950年代的政治和智识生活,不过其历史叙述的起点要更早,终点落在了美国从麦卡锡主义制造的红色恐慌中恢复的时期。 作者将反智主义观点当成一条主线,以此来检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多个不那么令人欣赏的层面。从美国的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商业精神、学校教育,从绅士的没落、知识分子的疏离与服从等角度,对美国的反智主义根源进行了系统且富有历史深度的耙梳。 在作者看来,1952年的大选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智识与庸俗的对立。美国知识分子和人民之间的巨大且有害的差距,经由媒体广而告之。民主党20年统治结束后,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衰落,而商人的影响力上升。现在,知识分子成了美国社会所有不愉快或不道德之事的共同替罪羊,而私营企业主被认为有能力面对任何困难。作者批判民粹、保守、反动、极右的思维,认为反智是个思想、情绪和态度的复合体,是“一种对精神生命和被认为代表了精神生命的人的怨恨和怀疑;一种不断贬低生命价值的取向”。

作者简介: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20世纪中期知名美国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1956年凭借《改革年代》获普利策历史作品奖,1964年凭借《美国的反智主义》获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

书友短评:

@ 老骥 反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或为主旋律,或为背景音乐,一直在回响!也可以说,反智主义在可见的未来,会一如既往地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文明本身就含有反智属性。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深富洞见,将反智主义演化历史刻画得入木三分。本书可评6星,1星送译者,翻译语言精准华美。美国最初移民的清教徒宗教、国父们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在民主体制下产生的反向影响、引领美国腾飞的商业、对GC主义极端恐惧的反扑,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都是反智主义的产生、发展的空气和土壤。作者在大历史框架下,实事求是引述各种各样的反智行为、思想,精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影,让人信服!这是一本旧书新译。作者因此书而于1964获普利策奖。但依然有现实意义,可以预见,美国的反智主义如潮起潮落,生生不息! @ 鑫宝 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大国具有极其相似的精神内核,因此虽然写的是60年代美国的反智主义,于我们也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原书里的第二章就已经把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这个国家的国民想要的是能够变出金钱、名誉和官阶的智力,而反的是智识。父母师长们从小教育我们努力学习无非是希望我们出人头地,而不承认智识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拯救。这本书接下来从宗教、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切入论证,更近乎于四段微观美国史,也很有趣,毕竟这也是霍夫施塔特的老本行。最后夸夸翻译。一些豆友不喜欢这版翻译,我却爱到不行。译者老师一看就是个颇有中文造诣的人,遣词时文采斐然,而他/她大概是故意为了保留原作的原汁,对定语从句的句子大多选择保留英语式的结构,有助于读者享受原作的语体风格,我超喜欢。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导言
一、当代的反智主义
二、智识不受欢迎
第二部分 心灵的宗教
三、福音精神
四、福音主义与奋兴派
五、抗击现代化
第三部分 民主政治
六、绅士的没落
七、改革派的命运
八、专家的崛起
第四部分 实用主义文化
九、商业和智识
十、白手起家与精神生活的技术
十一、主题的变奏
第五部分 民主制度下的教育
十二、学校与教师
十三、生活调整之路
十四、儿童与世界
第六部分 结语
十五、知识分子:疏离和服从
致谢
· · · · · ·

  • 虽然智力和智识的区别多为假设而非定义,但仍可依据其常见用法的语境将两者的差异抽丝剥茧,以下几乎是全球共识: 聪明才智是一种思维优势,用于较为狭窄的、直接的、可预见的范围,它是一种可操控、可调整、始终实用的特质,是一切生物特质中最了不起、最值得赞美的。聪明才智在一个目标限定但明确的框架下工作,能迅速将无助于实现目标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抛诸脑后。最后,它在全世界应用广泛,日常即可得见,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头脑都为其倾心。另一方面,智识是思想批判、创造和冥想的一面。智力试图掌握、操控、重组和调整,智识则是检验、沉思、怀疑、总结、批判和想象。智力对情势做出即刻反应和评估;智识判读评估结果,探寻全部情形背后的意涵。智力作为一种生物特性得到赞美;智识是万物之灵的尊严的特殊表现,是一种被称颂、也被抨击的特性。明确了两者的区别之后,就容易理解为何我们有时会说一个人智力超群而智识相对不足;同样,为何那些无疑是智识丰富的头脑,很大一部分亦归功于智力。
    —— 引自章节:二、智识不受欢迎
  • 过去,自由社会的主要美德之一就在于,知识分子的各式各样的生活风格都有可能存在——比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以激情和叛逆著称,也可以发现其他人以高雅和华丽、节俭与严苛、聪明和复杂,或耐心与智慧闻名,还有一些人大体上能够做到遵守和坚忍。关键之处就是开放与宽宏,需要这两者来包容多样的优点;如此的多样性,甚至在一个单一而相当偏狭的社会中也能发现。预言自由文化的崩溃或高等文化的消失,这种教条的、悲观的说法,也许对,也许错;但是,关于这样的预言,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他们灌输的,更有可能是自怜和绝望,而非抵抗的意愿,也不是充分利用人的创造性活力的信心。当然,在现代环境下,选择的途径有可能正在关闭,主宰未来文化的人,也有可能思想单一,只接受这种或那种信念。这有可能;不过,只要人的意愿的砝码,投入历史的天平上能够产生关键的影响,那么活着就要相信,情况不会如此。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疏离与顺从
  •   历史学堂(共14册),这套丛书还有《英国近代史讲义》《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现代土耳其的形成》《其他波士顿人》《实践乌托邦》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美国的反智主义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