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的力量

书名: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
作者:[美]贝弗里·J.西尔弗(BeverlyJ.Silver)
译者:张璐译/刘建洲校
ISBN:978750976968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18
豆瓣评分: 9.5

书籍简介:

本书依据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新数据库——世界劳工小组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历时长、范围广的研究,揭示了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特定阶段的全球工业化进程进行审慎的、实证性的分析,作者认为,资本到哪里,劳工和资本的冲突也会跟到哪里,指出劳工运动深深地嵌入世界政治的动态体制当中,总结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及其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 【名人推荐】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一内容丰富、实证性强、论证有力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阶级性的分析,而这正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所奇缺的。好! ——列奥·帕尼奇(Leo Panitch),纽约大学 为了解读劳工运动,西尔弗通过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向我们揭示了当劳工运动在北美势弱的时候,却在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顺利地进行。这是对现代政治论证争论的一大贡献。 ——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芝加哥大学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本新书对于政治经济学家、经济社会学家甚至那些关心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她规避了“竞次”的悲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乐观主义,依托大量的数据资源和历史学知识,通过资本流动的两个方面来追踪劳工运动的高涨和衰退:资本的空间转移和资本转移到新的生产线–两者都是对劳工运动的反应。包罗万象而又详尽,厚重而又不乏可读性,可借鉴且具有历史视野,这本书把政治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悉尼,塔罗(Sidney Tarrow),康奈尔大学

作者简介:

贝弗里·J.西尔弗(Beverly J. Silver)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合著)。

书友短评:

@ 真的不让你知道 因为身体原因,有段时间没看书。趁着单休,忍着剧痛一晚上看完,勉强算是体会了一下“痛并快乐着”。本书对工人运动做了一个典型受限于时代的预言。作者没料到互联网使市场环境大变,也没料到国际共运只是昙花一现;把市场形势的自然变化,理解为企业针对工人运动的共谋,也有点说不通;最后一章不讨论政府、企业和工人组织名存实亡的制衡关系,一直围绕国际大背景去说,有点虚。传统制造业事务的线性特点很明显,工人可以直接参与必要的环节。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分工,拆解了原有的生产流程,使基层员工无法通过线性业务,固定地组织起来,也就不足以影响核心业务了。人员流动性高等当代就业市场的特点,也使工人的自主意识和影响力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目前要发起工人运动,相对容易出效果的新兴职业,可能只有程序员吧。 @ 显之 本书初版于 全球化视野下对于1870年以来劳工运动的梳理,偏向政治学领域,思维比较超前。 @ ddfdp 非常好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书籍目录

中文版前言/1 前言和致谢/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劳工运动与劳工研究的双重危机/1 第二节 关于劳工与劳工运动的现状与未来的辩论/4 第三节 世界-历史视角下的劳工抗争:概念与理论框架/12 第四节 研究策略/23 第五节 20世纪的世界工人:本书概要/36 第二章 劳工运动与资本转移/38 第一节 汽车产业中劳工抗争的世界-历史模式/40 第二节 从美国的弗林特到韩国的蔚山:汽车工人大罢工浪潮的历史再现/43 第三节 后福特主义的技术调整?/62 第四节 边界划分和“精益-二元”生产模式的悖论/65 第三章 劳工运动与产品周期/70 第一节 汽车产业的产品周期/72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中的纺织工业产品周期/76 第三节 产品周期、调整策略与运输产业中的劳工抗争/91 第四节 一种新的产品调整策略?/96 第五节 结论/114 第四章 劳工运动和世界政治/116 第一节 世界大战和劳工抗争/117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和现代劳工运动的兴起/123 第三节 国际和国内冲突的恶性循环/130 第四节 劳工抗争、世界大战和殖民地世界的国家独立/136 第五节 美国霸权、大众消费以及发展主义的社会契约/140 第六节 从美国的霸权危机到世界劳工的危机/151 第五章 世界-历史视角下当代劳工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158 第一节 一场冲向底线的竞赛?/158 第二节 南北差距的终结?/159 第三节 工人结构性谈判力量的削弱?/160 第四节 战争与工人权利将何去何从?/163 第五节 新劳工国际主义?/166 附录一 世界劳工小组数据库:概念化、测量方法与数据收集程序/169 附录二 从报纸索引中记录数据的说明/185 附录三 国家的分类/191 参考文献/192
· · · · · ·

  • 在这些关于未来劳工运动的充满分歧的预见中,哪一个更为可信呢?为了充分回答这一问题,本书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与通常所进行的劳工研究相比,我们需要将劳工运动置于更长的历史时期和更广的地理范围内来展开分析。对劳工运动未来的评价,其基础(不论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是建立在对当代世界历史创新性的判断之上。那些认为劳工运动面临终结危机的人,倾向于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从根本上全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全球经济过程已经完全改造了工人阶级以及劳工运动所赖以运作的环境。相反,那些预言重大劳工运动将再度出现的人则倾向于认为:历史资本主义本身具有周期性循环的动力机制的特点,它不断制造出新的劳工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暗示我们,对劳工运动未来的预测,应当建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过去特定历史时期的类似动力机制的比较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才能将历史上所发生的周期性现象,与真正的、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区分开来。
    —— 引自第3页
  • 20世纪后期全球民主化浪潮的讽刺性在于,虽然它把形式民主带给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数量上堪称史无前例,但是,普选权的实际价值,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问题。
    —— 引自第4页
  •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共51册),这套丛书还有《大哲学家(上.下)》《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对知识和评价的分析》《超越左与右》《神圣的欢爱》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劳工的力量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