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书名: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一个心理学家的精神病院卧底报告
作者:[美]苏珊娜•卡哈兰
译者:赵晓瑞
ISBN:978752172942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7-3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84
豆瓣评分: 7.8

书籍简介:

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作者简介:

【美】苏珊娜•卡哈兰(Susannah Cahalan)

美国知名记者、作家。

2009年,苏珊娜作为《纽约邮报》的记者,拥有蒸蒸日上的事业与前途,却因突然出现的神经错乱、幻视等症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可是,精神类药物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其症状反而越来越严重。之后,她被查出患有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而非精神疾病),经过治疗,苏珊娜幸运地恢复了健康。

这番不同寻常的经历让她写作并出版了《燃烧的大脑》(Brain on Fire)一书。之后,她开始思考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深度研究了精神病史,并对知名的罗森汉实验进行了详细调研。基于此,她撰写了《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带给广大读者更多思考与启发。

书友短评:

@ 胡说 作者的核心贡献是发现了罗森汉的研究存在学术造假。不过严格说,证据链并不完备,因为作者只是没有找到最开始的研究的七位假病人,而无法证明其不存在——虽然在作者的笔下,几乎所有间接证据都指向了这一点。不过考虑到罗森汉本人已逝,想要找到直接证据,已不可能。作者算是尽力了。另,作者也未深入调查后续的一些重复性研究(据称复制了罗森汉的结果)。不过,罗森汉实验的价值仍然值得重视,除了它引发了对精神病诊断的技术性讨论,它试图揭露的“贴标签”效应,以及蕴含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都已不会因为其实验本身的造假而被驳倒。把罗森汉实验放到美国60年代末的大背景下看,会更有启发——罗森汉深受戈夫曼影响,他本人编的“空虚的幻听”也是那个年代盛行的存在主义思潮之反映,他的工作也可说与福柯遥相呼应。 @ 腰间盘很好 好像除了罗森汉以外,其他的病人确实是真的?精神病学编年史+罗森汉实验揭秘(很多地方的用词用句像极了侦探小说)而已,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了,以为可以看到西方对仅按照DSM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断进行了改进,但其实并没有。精神疾病的误诊率高、诊断过程中的实验者效应纵跨60余年依旧盛行。罗列的事实和别人的话太多,总结性和分析性的内容少,导致读起来感觉散,甚至逻辑关系也不清晰。翻译不好。最后一章讲信任是治疗的基石,可能精神病学太年轻,太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 丁丁虫 1. 19世纪及 精神病不一定是故障,也可能是一种新的突破。精神病院卧底手札,揭露院内病人受到的残酷对待,质疑精神病学。

书籍目录

前 言 精神病学史就是一个雷区 III
第一部分
第1 章 我的大脑“着火”了 003
第2 章 内莉·布莱去精神病院当“卧底”了 015
第3 章 我们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029
第4 章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043
第5 章 寻找神秘的罗森汉 053
第二部分
第6 章 为何去精神病院当“卧底”? 065
第7 章 制订“卧底计划” 077
第8 章 启动“卧底计划” 091
第9 章 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 101
第10 章 精神病院的9 天体验 105
第三部分
第11 章 寻找其他“卧底” 135
第12 章 只有病人知道谁是正常人 149
第13 章 罗森汉到底想保护谁? 161
第14 章 比尔·安德伍德的8 天卧底经历 167
第15 章 与众不同的11 号病房 183
第16 章 精神病人也有行为正常的时候 193
第17 章 罗斯玛丽·肯尼迪的遭遇 201
第四部分
第18 章 发现罗森汉笔记中的错误 213
第19 章 揭开罗森汉研究的疑团 223
第20 章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235
第21 章 挑战结构式临床访谈 243
第五部分
第22 章 没有写进报告里的假病人 261
第23 章 罗森汉为何删除研究数据 279
第24 章 精神卫生保健体系的惨状 287
第25 章 寻找真正的假病人 299
第26 章 盛行的学术欺诈之风 321
第27 章 信任是治疗的基石 339
结 语 357
致 谢 363
注 释 369
· · · · · ·

  • 冰锥疗法就是用多次电痉挛疗法将病人弄,然后把一个手术器具通过眼窝塞进脑内,不停地转转转,几分之内能础大的结构
    —— 引自章节:第17 章 罗斯玛丽·肯尼迪的遭遇 201
  • 你可能也听说过安慰剂效应吧,它的口碑几乎和精神病学一样差。英文中“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里的“安慰剂”( placebo)一词起源于宗教祷词,用于表示对主的奉献。但到了14世纪,它在教会里具有了更加负面的联想意义,被用来描述参加葬礼、为死者唱晚祷词的假哀悼者。5个世纪之后,它进入医学领域。172年,苏格兰内科医生和化学家威廉・卡伦用芥末粉给病人治疗各种疾病,他也知道药是骗人的,并管它叫安慰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研究者开始用糖丸做对照,来衡量药物的实际疗效。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列为黄金准则。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些看似无效的糖丸对身体能产生可测量的物理效应。不过这些效应通常被看成是无效的、干扰性的,经常会妨碍药品审批。现在我们知道,安慰剂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递质一一内啡肽、多巴胺、内源性大麻素等通路。如果你相信注射的生理盐水是吗啡,你的身体会像服用了6~8毫克的吗啡(相当于减轻疼痛的药量)一样产生反应。如果帕金森病患者相信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就会释放多巴胺,有时候释放的量足以控制他们不自主的运动。
    —— 引自章节:第27 章 信任是治疗的基石 339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