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

书名: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公元1500—1800年
作者:(美)安乐博(RobertAntony)/(英)斯图尔特·卡罗尔(StuartCarroll)/(英)卡罗琳·多兹·彭诺克(CarolineDoddsPennock)
译者:陈新儒
ISBN:978752281607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032
豆瓣评分: 9.3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涵盖了早期近代这一全球化发端的时期,公元1500—1800年,考察这三个世纪的暴力难题,需要首先解答人类社会组织及其互动的基本形式问题。暴力往往牵涉到许多重要议题,如社会礼仪等。此外,暴力为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考察人类与神和自然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素材。

作者简介:

本卷主编简介:

安乐博(Robert Antony),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荣誉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法律史和海洋史。著有《海上风云:南中国海的海盗及其不法活动》(2003年)、《扬帆年代的海盗》(2007年)、《法外之徒:帝制晚期华南的罪行、社群与政府》(2016年)。

斯图尔特·卡罗尔(Stuart Carroll),约克大学早期近代史教授,曾三次获得16世纪研究学会颁发的南希·罗科奖,2009年凭《殉教者与杀人犯:吉斯家族与欧洲的形成》获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J.拉塞尔·梅杰奖。

卡罗琳·多兹·彭诺克(Caroline Dodds Pennock),谢菲尔德大学国际史高级讲师。处女作《血缘:阿兹特克文化中的性别、生命周期与牺牲》(2008年首版,2011年精装版)获皇家历史学会颁发的格莱斯顿奖。目前主要研究被遮蔽的旅欧美洲土著人的历史,同时参与了奥斯陆文化历史博物馆发起的国际项目“人类牺牲及其价值:神圣暴力的界限”。

译者简介:

陈新儒,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兴趣为西方早期近代哲学史与美学史。

书友短评:

@ 宝木笑 当著者将研究时段定位在公元1500—1800年时,这部厚重作品便承载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对人类“早期近代世”意义的发掘,这300年对人类的重要性为何丝毫不亚于1800— 我们所能眼见的物理暴力往往是某种系统暴力的产物,这种系统暴力维持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这本书叙述的就是16到18世纪的结构性暴力,在早期现代,暴力是(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这样一个助产士:“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从欧洲对拉美、非洲的殖民暴力,到拉美非洲自身的内部暴力,明清社会的民间暴力,都预示着与此前历史时间的断裂。宗教、民俗、司法、性别、种族、图像诸元素达至暴力的结构,最终让暴力在文明的理念下愈发精细化,不仅结构不易使人察觉,连形式也愈发位于可见光谱之下。重点推荐第一章 第三章 第五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十二章 第十六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三章 @ tiva 信息量满满的一本书。从暴力的角度入手,来观察1500-1800年这段历史。随着航海大发现,世界各地愈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传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差距,也导致强者对于弱者的暴力,如欧洲也通过暴力的手段,如购买黑奴、开拓殖民地、强迫劳动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进而为工业革命的崛起做了铺垫。而这些行为对当前的世界依然造成了长久的影响。而对于奥斯曼帝国、中国的清朝,沙俄这些相对和外界交流不多的国家,书中更多聚焦在维护内部秩序的律法当中。如下卷单独开辟一节介绍清朝的案例,说明随着经济的不平衡,恶性案件的频繁出现。但不论是地区之间的暴力,还是国家内部的案件。全都是围绕经济因素展开的暴力行为。看书时,巴以冲突又加剧,无疑又是历史上产生暴力的又一缩影。 @ 条顿骑士列昂 首先得说这是一部阅读感十分丝滑的专著,作者以事论事,译者不掉书袋,消解了剑桥大部头铺面而来的压力。就内容来讲,这部暴力史更偏向于以暴力为线索的16到19世纪三百年中的世界史与人类史。以时间为横轴,历数从欧洲的政府到非洲及美洲奴隶贸易中的暴力,也反映了进入近现代国家后,作为统治工具和帝王威权象征的犯罪与司法中的暴力;以区域为分界线,呈现了欧、美及以亚洲具有族群特征的暴力渊源;以人类文明为核心,剖析了中国、日本及欧美的家庭暴力与性暴力,并将自杀作为一种对自身施加的暴力行为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讨论;以宗教独立成章,起底猎巫运动、动物虐待等不可思议的历史谜团。上下两部堪称人类历史暴力大观,无论体现为个人暴力还是国家暴力,形式固然多样,但背后的成因更具分析价值,暴力只不过成为一种矛盾的载体和结果。 @ 李卿 信息量满满的一本书。从暴力的角度入手,来观察1500-1800年这段历史。随着航海大发现,世界各地愈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传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差距,也导致强者对于弱者的暴力,如欧洲也通过暴力的手段,如购买黑奴、开拓殖民地、强迫劳动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进而为工业革命的崛起做了铺垫。而这些行为对当前的世界依然造成了长久的影响。而对于奥斯曼帝国、中国的清朝,沙俄这些相对和外界交流不多的国家,书中更多聚焦在维护内部秩序的律法当中。如下卷单独开辟一节介绍清朝的案例,说明随着经济的不平衡,恶性案件的频繁出现。但不论是地区之间的暴力,还是国家内部的案件。全都是围绕经济因素展开的暴力行为。看书时,巴以冲突又加剧,无疑又是历史上产生暴力的又一缩影。 @ 宝木笑 当著者将研究时段定位在公元1500—1800年时,这部厚重作品便承载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对人类“早期近代世”意义的发掘,这300年对人类的重要性为何丝毫不亚于1800—2000年?那微妙的300年,东方文明并未衰落,西方文明剑走偏锋,伟大帝国依然得到巩固与扩张,欧洲开始崛起前夜的跨洋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暴力问题的深刻反省,文明跃迁伴随着人类历史上首次波及全球的大规模冲突,1757年普拉西战役,欧洲人在征服东方的正面战场上取得首胜,与此同时1200万奴隶横渡大西洋,等待他们的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残酷暴行……恐怕这一切并非“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就能一笔带过的,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对人类这个物种进行一次冷静的重新审视,而这也许正是这部著作掩藏更深的弦外之音。

书籍目录

·上册·
图片/Ⅰ
地图/Ⅶ
执笔/Ⅷ
第三卷导言/1
第一部分帝国、人种与族裔
1惊惧、恐怖与18世纪的英属大西洋奴隶贸易 特雷弗·伯纳德/23
2早期英属与法属美洲的暴力、奴隶制与种族 塞西尔·维达尔/50
3葡属美洲的种族与暴力 哈尔·朗福尔/76
4奥斯曼帝国的暴力与宗教 莫莉·格林/106
5美洲的人祭、暴力仪式与殖民遭遇 沃尔夫冈·加博特/133
第二部分战争与暴力的文化
6中国的战争方式 石康/163
7加勒比和中美洲的殖民入侵(1492—1547年) 马修·雷斯托尔/189
8印度修士的战争方式 威廉·R.平奇/217
9欧洲战事 彼得·H.威尔逊/245
10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政府与暴力的私有化 托尔加·埃斯梅尔/274
第三部分亲密关系和两性关系中的暴力
11晚期帝制中国对性暴力和家庭暴力的法律认识 苏成捷/307
12日本的武士、男性气概与暴力 康斯坦丁·N.瓦波利斯/331
13早期美利坚的性别与暴力 约翰·吉尔伯特·麦柯迪/356
14欧洲的家庭暴力与性暴力 黛安娜·霍尔 伊丽莎白·马尔科姆/386
15男性争斗:全球视野下的欧洲 彼得·斯皮伦伯格/412
16早期近代世界的自杀现象 大卫·莱德勒/439
·下册·
第四部分国家、刑罚与司法
17沙俄帝国的罪与罚 南希·S.科尔曼/469
1818世纪中国的凶案与刑罚 步德茂/499
19英属美利坚的犯罪与司法 杰克·D.玛瑞埃塔/525
20欧洲的暴力与司法:刑罚、酷刑与处决 撒拉·比姆/554
21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合法暴力 马修·雷斯托尔/583
第五部分民众抗议与抵抗
22越南的起义与暴力 乔治·达顿/615
23亚洲和西方的海盗活动 克里斯·莱恩安乐博/640
24欧洲的骚乱、反叛与革命 朱利叶斯·R.拉夫/675
第六部分宗教暴力
25东亚的宗教与暴力 杜博思/705
26欧洲的异端迫害与猎巫运动(1022—1800年) 罗伯特·W.瑟斯顿/732
27欧洲宗教群体间的暴力 彭妮·罗伯茨/761
28欧洲及其殖民地的动物虐待现象 布鲁斯·博勒/793
第七部分暴力的表征与建构
29非洲的暴力仪式:西非和流散地的近身战斗 T.J.德施-欧比/827
30美洲西班牙殖民地暴力的跨文化标志 费德里科·纳瓦雷特/854
31中国明清社会的暴力现象 安乐博/881
32欧洲宗教改革中的暴力图像 查尔斯·齐卡/909
33暴力、市民社会与欧洲的文明进程 斯图尔特·卡罗尔/945
索引/974
· · · · · ·

  • 人们还认为,如果喝下由刽子手出售的被处决罪犯尚温的血液,就可以有效治疗癫痫等疾病。因此,尽管欧洲人和印第安人都会摄取人体部位和成分,但在欧洲的医学同类相食中,这些材料的人体来源被“非人格化和物化”了。正是由于对出于医疗目的的食人行为的非人格化,殖民者可能会或多或少地认为他们的行为与被当成“野蛮人”的土著的行为存在根本差异。
    —— 引自第137页
  • 起义的基督徒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潜在威胁,因为他们占据了鲁米利亚和安纳托利亚人口的大多数或重要部分。但在18世纪之前,奥斯曼帝国的对手(如哈布斯堡王朝和威尼斯人)一直未能煽动以东正教徒为主的基督徒群体发动起义。除非东正教徒承认教皇或神圣罗马帝国拥有宗教上的最高权力和宗主权,否则他们不愿为东正教徒提供充足的军事和财政援助。总而言之,他们认为只有奥斯曼帝国中人口少得多的天主教徒(比如亚得里亚海沿岸信奉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人)才是奥斯曼社会中有可能发动大规模基督教起义的人群。
    —— 引自章节:10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政府与暴力的私有化 托尔加·埃斯梅尔/
  •   甲骨文丛书(共299册),这套丛书还有《秘密会议》《黄金时代》《诺曼底登陆》《亚当夏娃浮沉录》《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