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心

书名:凡人之心洛根·蒙斯图尔特的私密日记
作者:[英国]威廉·博伊德
译者:王一凡
ISBN:9787540498016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728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 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对威廉·博伊德的评价】 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英国作家) 伊夫林·沃和金斯利·艾米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博伊德似乎特别幸运,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讲故事,而且有能力用迅疾、自信的散文表达这些故事。 ——《纽约时报》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博伊德那样有力地描绘出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历史。他的人物和他的散文同样令人着迷。 ——《华盛顿邮报》 威廉·博伊德可以说是英国在世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周日快报》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博伊德可能比他的同代人写了更多真正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而优雅的持久性。 ——《每日电讯报》 他是最优秀的英文散文家和故事讲述者之一。 ——《大西洋月刊》 博伊德是一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他清晰、紧凑的散文从来不会阻碍到他的人物和他们不可预知的命运。 ——《华尔街日报》 21世纪的格雷厄姆·格林化身。现代英国小说家中写出最多令人不忍释卷的书的那个,具有以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美德——地点的唤起、节奏、戏剧性……天才的故事大师。 ——《独立报》 博伊德是一个温文尔雅、多才多艺、随和的哲学式文学表演者,聪明而富有思想。 ——《纽约时报书评》 读一本威廉·博伊德的小说,就像开启一瓶葡萄酒,点燃一架火炉,坐在你最喜欢的那把扶手椅上——相信大师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不可预知的旅程。 ——《旁观者报》

作者简介:

威廉·博伊德

William Boyd

与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1952年出生于加纳,毕业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法兰西文学与艺术勋章。著有16部长篇小说,以及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剧作。作品多次入围布克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并斩获科斯塔奖、毛姆奖、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约翰·里斯奖、《洛山矶时报》图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曾任《格兰塔》第100期纪念刊客座主编。

2002年,长篇小说代表作《凡人之心》出版,入围布克奖,进入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并获得让·莫内欧洲文学奖等奖项。

※※※※※※※※※※※※※※※※※※※※※※※※※※※※※※

译者 | 王一凡

文学译者。译有《愤怒的葡萄》《故园风雨后》《福尔摩斯先生》《夜幕降临》《无罪的罪人》《请你帮我杀了她》《许愿树》《旅行的意义》《永远的异乡客》等多部作品。

书友短评:

@ 普照 作为一本小说的篇幅来说有点太长,对于记录洛根·蒙斯图尔特的一生而言依旧不算多,在阅读的过程无不惊讶于博伊德的虚构能力,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构这样一位作家,与伍尔夫、乔伊斯、沃、海明威、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居然能写得如此自然,已不是简单的细节构造,更多的是进入人物所处的位置,构造真实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建立起来时,人物所有的反应便再合理不过。同时,在语言基调和情节把握上也做了不少平淡处理,这种处理也是展现真实性的加分项,且不影响行文的顺畅和趣味。不得不说的是,读到洛根晚年的境遇让人止不住悲伤,仔细回想起来,在这七百页的平稳的叙述中,主人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特征鲜明,正如他最后的日记写道:我倒要看看你们有谁能过上我这样的人生。 @ 我好困💤 读小说就会有一个毛病,以为所有的故事都会徐徐展开,有铺垫、起伏、高潮和一个结尾,但生活从来不是这样。年少时的洛根骄傲又矫情,年轻时花团锦簇,确实谈不上是故事。但战争来了,裹挟了一切,包括他的事业、他的光阴、他的妻子和女儿……欧洲的生活远离了,却也并非一切只转直下,美国的生活向他招手,再后来还有非洲。当你觉得他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贫困潦倒,他却又回到了法国,在圣萨比纳小镇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每一段生活都像是有某只看不见的手把他突然投掷其中,又猛然抽离戛然而止。洛根在最后的日记里写到“……不,不,我不嫉妒你们——你们这些苗条、黝黑、自信的男孩和女孩,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着你们。”这是用尽一生才能写出的句子。而我羡慕的是他如世界游民的自由——在洛根的日记里我仍旧看到了我自己。

书籍目录

日记序言
学校日记
牛津日记
第一本伦敦日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记
战后日记
纽约日记
非洲日记
第二本伦敦日记
法国日记
后记
· · · · · ·

  • 读纳博科夫的《爱达或爱欲》:有些地方很精彩,但总的来说令人困惑——它肆无忌惮地表达了一个固执的念头,让善意的读者目瞪口呆、筋疲力尽。我不得不说,纳博科夫真是个“风格推崇者”——这是个颇有内涵的名词,但实际上,最好就把它当作“有个性”的同义词——纳博科夫矫揉造作的精明和让每一个字都富含深意的写法,无论多么古怪又洪亮,在这本书里都变得越来越像是紧张的神经抽搐,而不是自然的、有个性的声音。那些精心构思的华丽辞藻、为修辞而修辞的写法让人越来越厌倦,让人只想看到一个简单、优雅又轻松的句子。这就是关键的区别所在:在好的文体中,精确性必须永远胜过修辞性。肆意的精巧标志着作家已进入堕落的状态。你不可能每天都吃鱼子酱和鹅肝酱;有时候,味蕾所渴望的不过是一盘普通的小扁豆,哪怕他们都说这扁豆是皮莱韦克本地出产的。
    —— 引自章节:法国日记
  • 我认为我该把这件事记下来。我们正要离开圣日耳曼区的罗依克餐厅时,乔伊斯和三个朋友走进来,其中一个认识本。我们停下脚步,交谈起来,本为我做了介绍。本用法语说“这是我的朋友,洛根,是个誊写员”,乔伊斯没听明白,他显然不知道这个法语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来着?”他说。我走上前一步。“是个抄写员。”我说。“是个耍笔杆子的吧?”他一边回答,一边把半瞎的眼睛转向我。“差不多,”我说,“就说是个以笔为生的人吧。”乔伊斯朝我露出罕见的笑容。“我喜欢这个说法,”他说,“我可得警告你,我搞不好会偷偷用它哦。”笑容让他长着薄唇的苍白的脸起了变化——我突然意识到他的爱尔兰口音。“搞不好,”他说,“搞不好我会偷偷用它哦。”
    —— 引自章节:牛津日记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凡人之心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