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书名: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作者: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Klein),/罗纳德·布里顿(RonaldBritton)
译者:林玉华
ISBN:9787518414369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44
豆瓣评分: 8.7

书籍简介:

在精神分析领域中,俄狄浦斯情结被公认为心灵冲突的主要来源。 克莱茵及其学派的临床学者们,持续思考并扩展弗洛伊德所引进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本书的四位作者,通过临床案例阐释俄狄浦斯的起源如何与儿童对于父母配偶的幻想有关。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梅兰妮·克莱茵 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克莱茵是首位对儿童进行传统精神分析的人,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对儿童心理学和当代精神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她还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新者。

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学士,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英国巴斯(Bath)大学管理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组织机构的心理分析与组织机构的情绪,国际组织机构心理分析协会(ISPSO)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译者简介

林玉华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曾任辅仁大学临床心理系系主任,现为传心心理治疗所所长,同时兼任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理事和学术教育训练委员以及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1992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赴英国Tavistock临床中心接受博士后临床训练,并于2005年取得Tavistock临床中心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认证。

书友短评:

@ naho 虽然没有看过Melanie Klein的传记,但是从其理论中,我感觉她是一位非常忠于自己的勇敢的女性。这本书值得保存,也想从“人”的角度,对作者有更多了解。 @ 智多星兔宝宝 非常酷!把俄狄浦斯情结用案例的形式拆解开来,呈现出这个情结各种各样的发展方式以及“遁形方式”。有很多启发,但还有有很多很多的细节一知半解。精神分析的刀工怕不是得十年才能练成。 @ 無無齋 最后一部分的两个俄狄浦斯情结未成功发展的案例极具价值,这种遁形非常复杂,这位分析师也很老道精炼,有评论问孩子同意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精神分析师基本都是成年以后开始反刍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其他案例,所以他们并不停留在理智未发展成熟的幼年期,但他们的分析是绝对有效的——这种结果可以在许多成年期的人格隐微的扭曲中发现,且非常普遍。 @ naho 最终章的案例,俄狄浦斯情结未发展成功的情况下、如何遁形又如何以隐秘的方式呈现出来,非常有意思。 @ 兔崽子本崽子 遁形的俄狄浦斯情结从“被赶出家门”开始。 @ 豆友12634967 @ 从口腔期肛欲期到俄狄浦斯期,作为不同于前两者的三人关系,分离退出和认同是重要的议题。俄狄浦斯期的动力和关系很复杂,可能性也很多。第一章克莱因的叙述简洁有力,对焦虑罪疚嫉羡抑郁位置退行攻击性理想化的陈述很有意思,“心理无能”这个概念也蛮有趣的。第三章费德曼的3个案例也很有意思。 @ 雁舍青 很有帮助。确实第一篇最好,第四篇次之。

书籍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由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
简介
男孩俄狄浦斯发展的案例摘录
女孩俄狄浦斯发展的案例摘录
理论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缺失的联结:俄狄浦斯情结中父母的性
呈现原始俄狄浦斯情境困难的患者
俄狄浦斯幻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显现于内在世界和治疗情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遁形的俄狄浦斯情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表
· · · · · ·

  • 原始家庭三角,为小孩提供了两种连结和一项挑战:两种连结指的是分别与父母亲的连结;而挑战则是,能真正面对因为父母的连结而自己被排除在外的事实。……如果孩童的心智可以容忍对双亲之间的连结所产生的爱恨交织,则孩童将能拥有第三种建立客体关系的原型。在这样的关系中,孩童变成一位目睹者,而非参与者。第三个位置方能出现,在此位置中,客体关系方可被观察到。也只有在此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想象被人观察【原翻译有错误,略作改动】。在这个位置之中我们才具有观看自己与别人互动的能力,并且使我们在欣赏别人的意见之余,同时也能拥有自己的意见,能够反省自己,同时成为自己。
    —— 引自第66页
  • The primal family triangle provides the child with two links connecting him separately with each parent and confronts him with the link between them which excludes him…If the link between the parents perceived in love and hate can be tolerated in the child's mind, it provides him with a prototype for an object relationship of a third kind in which he is a witness and not a participant. A third position then comes into existence from which object relationships can be observed. Given this, we can also envisage being observed. This provides us with a capacity for seeing ourselves in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for entertaining another point of view whilst retaining our own, for reflecting on ourselves whilst being ourselves.
    —— 引自第66页
  •   英国精神分析系列丛书(共7册),这套丛书还有《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婴儿观察》《僵局与诠释》《临床克莱茵》《谈话治疗》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俄狄浦斯情结新解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当当网十五万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