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不让生育的社会
作者:[日]小林美希
译者:廖雯雯
ISBN:9787532784936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8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12
豆瓣评分: 7.8
书籍简介:
不是“不能”生育 是社会“不让”生育 ————————— 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 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近30年来的日本,几乎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6-7成女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国家也不愿意为育儿事业提供财政支持。托儿所的增设需要较多资金,于是国家选择强化育儿假制度,试图回避问题。即便增设托儿所,也是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而民营企业为了一己之利,以低薪聘用新手,导致优质保育逐渐消失。 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作者简介:
小林美希
1975年出生。劳动与经济方向的记者。
高中就读于水户第一高等学校。神户大学法学部毕业。
曾任职于株式新闻社,后任每日新闻社《经济学人》编辑部记者,2007年起成为自由记者。
报道以年轻人的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为中心。
著有《成为“正式职员”的年轻人们》(岩波书店)、《看护崩坏》(ASCII新书)、《职场流产》(岩波书店)等。
2013年,因“对‘不让生育的社会’的结构和一系列职场孕妇歧视的报道”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书友短评:
@ 欢乐分裂 一本读完(更)恐婚恐育的书,从孕期风险(生理机制、职场遭遇解聘或歧视)到生育期间各种不利因素(父亲缺席的孤独无力感、孩子面临的残障危险、母亲的抑郁症与虐待倾向),从医务人员的种种不为人知的辛劳到产妇面临的困难选择,无论是大环境还是核心家庭,都在有形无形地使生育朝着险而偏的方向发展,少子化几乎是必然趋势。虽是描摹日本社会状况,但与国内情况惊人相似。选题虽好,然而文笔闲杂,行文啰嗦,数据举证也有点… @ chenchen 『不是“不能”生育,是社会“不让”生育。』虽然对现代女性生育的恶劣环境现状有所了解,但读这本书时还是让我很难受。不只是普通女性连一些医护人员自己生育时也会面临职场歧视、生产后被迫离职等情况。好在还有那么一丝光明,有些医院会体贴生育人士,减少夜班、缩短工时、育儿假也正常放。一些福利机构也是真心为这些之前未经历过生育的人士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让抑郁和绝望的家庭不再走上绝路。 @ 把噗 正在到来的中国 @ Mosse 前阵子刚看完绫野刚的产科医生,这部纪实作品像是日剧的补充材料。虽然作者指出了社会存在的对生育不友好的问题,但从中也能发现日本其实已经存在针对各类少数群体的关怀型组织,相对还是做得不错的。文本的更大意义在于让公众能够意识到他人生命中的困难与艰辛,多一些同理心,就像文中最后所说“个体意识的改变终将改变整个社会”;尽管这很像是无力的号召… @ 李厂长? 建议有生育打算的都来看看,我这丁克看了有点浪费时间,一里面几乎都是大局观,故事性不强;二那些细节问题应该是切身利益者和领导者切入才能发挥本书前瞻性。我看了个寂寞啊我~ @ Tempy Kimo 调查的学术功底比较浅。关于生育的社会性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呃,这句话用在我们这块大地上也完美契合。 @ 迪迪 不要将生育问题,一直盯在女性子宫上 @ Shirley 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呼吁本能的社会,呵呵呵,除了灭亡,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日本的问题中国也有,不过好在中国对于生育的社会保障还是基本完善的。起码我所在的城市是这样。表面上是繁衍问题,实际上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总和。就业,教育,医疗,经济,舆论。。。。一切的一切,负面的因素,最终都体现在了生育问题上。除了国家出台并执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不单单是生育方面的,我想不出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 小弋 日本现在的生育情况就是未来中国要遇到的。 @ euphemistic 作者觉得没有阵痛的分娩不够体现母性光辉的想法,希望残疾胎儿也能生下来被好好养,同时希望所有母亲能得到爱的帮助,真是太发达国家的娇贵了。在我国现实中,医护比明显缺乏,连无痛分娩都不是每一个医院有。能普及每个女性到医院做产检,生孩子安全,能估量自身后流掉残疾胎儿,已经是一种“做人的先进性”了。
第一章 为何无法成为父母
眼下,为何一旦成为父母就会被孤立
就业冰河期一代在妊娠期遭遇的问题
以妊娠为由实行的解雇
年年增多的35 岁以上高龄产妇
年近40 岁的助产士
变成消费品的“相亲”“备孕”
“女性杂志风”的育儿误区
满足自我的妊娠
与“生命拣选”密切相关的产前诊断
直面“产后抑郁”
丢下3 个孩子的“失踪”妻子
困难至极的都市育儿
住在附近的爷爷奶奶们
访问新生儿时感受到的危险信号
想成为父母?来自职场的否定
男性的育儿休假现状
第二章 流水线化的分娩
发出哀鸣的产科医疗
医师资源紧缺的妇产科
产科医疗的危机程度
医师工作过于忙碌造成的弊病
在哪儿工作都悲惨
“医院不同,这一点也迥异?”
在“私人诊所”分娩
面对“简单体检”时的不安
人数骤减的资深助产士
东京以外地区日益加剧的恶性循环
第三章 被剥夺的孩子的幸福
被迫过劳工作的NICU
细致周到的看护却遭否定
失去“感谢”之音的职场
医师资源稀少的儿科医生遭遇妊娠解雇
父母成长的机会
在这家医院分娩,是件好事吗?
为何偏偏是女性无法工作
被幼儿园驱逐的“一无是处的孩子”
受看护的残障人士与不受看护的残障人士
正视虐待的现场
发生在爱婴医院的事
“必须告诉大家,养育孩子不是儿戏”
让母子遭到孤立的食物过敏
第四章 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
想对即将迎来宝宝的父母这样说
“正因为我在工作,育儿时才更有动力”
从育儿复归职场的助产士们的心声
让离职率锐减的住院部
奋战中的地方诊所
必不可少的是“寸步不离的助产士”“能严厉责骂的医生”
质问医疗水平高度发展之后的时代
当孩子的容身之处减少时
心疾患者的光明未来
收获好成绩的“职业妈妈小组”
理应重新认识的母乳价值
备受瞩目的“袋鼠式护理”
茨城县首次发行的“母乳券”
构筑互帮互助的场所
营造能够生育的社会
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