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圣奥古斯丁

书名:爱与圣奥古斯丁
作者:[美]汉娜·阿伦特
译者:王寅丽
ISBN:9787540784010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48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 ,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早年于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师从海德格尔,后师从海德堡大学的雅斯贝尔斯,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后流亡巴黎。1941年定居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的教授。

J.V.斯考特,本书编者,东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J.C.斯塔克,本书编者,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哲学教授。

译者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译著有《当代法国哲学》《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译者池伟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

书友短评:

@ 曳戈 可若仅有圣爱的人又怎么能体验贪爱的期与畏的无限美妙张力呢?人之为人不在于他能认识到绝对者并保持着趋向永恒之热爱,更在于身处种种处境之拉扯而又总能以某种程度的出离和回返来不断体验其处境,重要的即非一味出离也非沉浸于体验而是在出离与回返之间的边界上不断游戏,也正因为身处"之间"方能同样看清任何方向皆有其界限,"之间"并不否认与肯定,"之间"是一种看的距离。 期与畏作为人的幸福感之内核而存在,若无期与畏对幸福感充满张力的若即若离就根本不存在所谓幸福。贪爱也并非与圣爱对立,反而正是贪爱构成了圣爱之基础。或许不应是上帝之城建立在地上之城之外,而是地上之城必须处在上帝之城之中,人若要达致圣爱,就要矛盾性的将上帝将看成需要人的存在,而非相反。 @ 不再 两位编者对阿伦特的阐释比阿伦特自己的文本更加难懂 @ i hate protein 此书可又名《存在主义的古罗马溯源》or《奥古斯丁笔下的存在主义思想》。想找点其他译本看看不知道这一页让我走神三百次的文本是阿伦特本人还是译者的credit… @ 真红 第一章写的极好 后面一般 @ twopersons 从圣经福音宗教书发源的一些词的解释读不进去,后半部分重新解释阿伦特也看不太太明白。略过。 @ Croises 老娘来看阿伦特,不是来看大胡子帮批发生产屎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为何是奥古斯丁?
序言:重新发现《爱与圣奥古斯丁》
致谢
爱与圣奥古斯丁
导 言
第一章 作为欲求的爱:期待之未来
一 欲求的结构
二 圣爱和贪爱
三 爱的秩序
第二章 造物主和受造物:回忆的过去
一 起源
二 圣爱和贪爱
三 邻人之爱
第三章 社会生活
重新发现阿伦特
引言:“新开端”
思想轨迹
海德格尔:过去与未来之间的阿伦特
雅斯贝尔斯:阿伦特与生存哲学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 幸福发生在爱者与被爱者的距离消失之时,但问题是对对世界的爱,或贪爱能否达到幸福。既然爱者的最终目标是他自身的幸福,则在其所有欲望中,他实际上被一种追求他自身之善的欲望引导着,即被他自身之内的某种东西所引导。但在贪爱中,我寻求外在于我的(extra me)、我自身之外的东西(foris a me),则这种寻求终究是徒劳的,哪怕寻求的是上帝。自爱(self-love)是所有欲望之源,不论是在圣爱还是贪爱中,是因为这样的爱瞄准的是“爱者之外的东西,他被驱向自身之外”。在贪爱中,人想要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世界,在对世界的占有中,他也渴望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但他起初并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他属于世界,就不会渴望它。准确的说,(他既不属于世界)也与上帝隔绝。从而,圣爱和贪爱都证明了人与令他幸福的东西处于一种根本的隔绝状态,也就是说,与他真正的自我相分离。正是在对外在于自我之物的追求中,贪爱令我失了真正的目标——我自己。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作为欲求的爱:期待之未来
  • 我们知道让爱(作为欲望的爱)难以忍受的,正是对丧失爱的对象的怕,因此,怕必然长久地伴随着爱。但良序之爱预设了爱者不再有丧失之虞、从而让他的欲望止息。他爱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何特别,而是因为“我爱在强盗身上也具有的理性灵魂”。这种客观性标志了一个人对世界和他本人的漠不关心。爱等于欲望的奇特辩证法的后果之一就是自我遗忘变得无比真实,伪基督教的舍己在此达到了顶峰。对于“谁是我的邻舍?”( Proximus quis字面的意思是,“谁在我近旁?”)的问题,奥古斯丁的回答总是:“每个人”( Omnis homo)。这种模糊的回答,实际上意味着每个人都在我身旁我无权选择,无权评判,所有人都是我的弟兄。不过,它也可以意味着,人类每个成员都同样接近,就是说,不是每个人在其具体独特性上同样接近,而是每个人都同所有他人一样具有最抽象的品质:“我爱人,因为他们都是人”,而不是动物。进而奥古斯丁说:“遵循上帝旨意生活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罪而恨他,也不会因为这个人而爱上那种罪,而是恨这种罪而爱这个人。”换言之,他怀着庄严的冷漠爱他的邻舍,而不顾他的邻舍是何人。但在每种情形下,邻人之爱都不可能由欲望和渴求来决定。然而,奥古斯丁必须在此概念背景下对邻人之爱作出解释,结果是他不得不宣称爱的派生性,并声称除了使用或享受的方式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与欲望对象连结。这显然导致一种对爱的贬低,从而跟爱在奥古斯丁思想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相盾。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作为欲求的爱:期待之未来
  •   漓江西学·子午线译丛(共25册),这套丛书还有《子午线译丛精选》《可见者的交错》《这不是一只烟斗》《转喻》《圣保罗》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爱与圣奥古斯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好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