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依码为梦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产实践调查
作者:夏冰青
译者:
ISBN:9787552036886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56
豆瓣评分: 6.5
书籍简介:
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996.ICU”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和“大小周”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年,蚂蚁科技集团上市的几度转折再次把中国互联网人的高薪高酬引入公众视野。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不难从中发现很多今时今日的产业动向都能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与前因缘起。 作者曾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大型企业进行田野调查,近距离观察中国互联网人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和田野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重温2009年至2015年间的这些一手资料,综合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提取“薪酬”“工作强度”“自主性”“保障性”“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社会关系”七个维度,具体描绘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实践与围绕生产实践的生活形态。通过对互联网产业内部动态与宏观社会经济变化的综合性分析,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生产实践建构了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确立与延展将持续性地推动“互联网理想”的发展与实现。
作者简介:
夏冰青,201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之后在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2018年初加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晨晖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劳动、数字经济与生产等。目前担任澳大利亚经济学SSCI期刊The Economic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特刊编辑以及编委会成员。
书友短评:
@ 噗子 冰冰永远的神 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共在 @ 蝴蝶 给出了很好但是有点浅薄的理论框架。书里的分析和材料都有点泛化,也没个主线,但这就是新传吧!最后的感想不错哈。 @ 云水之遥 流水账一样,理论高度根本不够,罗列理论,罗列事实。随便找一篇互联网观察类的公众号文章都比这个好。 @ 飞哆 研究反思和有趣性都很好;微观-宏观连接,没有达到综述的意图;成书过程中有些引文找不到了。冰山一角的资料&宏伟框架&真诚反思还是很耀眼的。 @ 焚寂剑又掉了 案例有点老 其他都还行 @ 湾流静帧 一般 感觉没什么新意 用现有的理论框架套了一下田野的观察 作为factchecking读起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作为理论补充没有给到什么灵感 @ 最后一代#踪影# 对 第三章 工作强度与薪酬 和 第四章 社会关系和保障性 比较感兴趣;看完了,时效性不强, 还有一点感悟就是互联网高层管理的待遇是真好,啥服务都有专门部门对接;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权威崇拜和关系网在互联网行业也同样存在;互联网公司扩张方式是通过垄断限制新型企业进入市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被市场过分高估存在泡沫,股价与利润严重脱节,导致金融泡沫产生;最后批判地看待互联网企业,“不被产业彻底改变就是自己对社会最微小的改变。” @ 麟舟 整个框架还是值得一个五星。我相信,深度不够更多还是因为篇幅的限制,但理论和内容框架已经足够指导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了。
导论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简介
互联网产业算是文化产业吗?
本书论述纲要
第一章 和谁对话?理论框架从何而来?
1.1政治经济学还是文化研究?
1.2从业者群体的生产实践
1.3创意和商业之间的张力
1.4从商品化到金融化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那些大厂那些人: 田野调查的对象
2.2数据搜集
2.3研究的道德伦理问题
第三章 工作还是游戏——工作强度与薪酬
3.1互联网产业的职业道德——加班
3.2你想打怪升级吗——游戏式管理下的工资
3.3暗藏玄机的福利制度——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分水岭
3.4一夕之间能实现财富自由吗——员工持股的迷思
3.5这么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加班背后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社会关系和保障性
4.1专业从业者与互联网用户之间的生产实践关系
4.2互联网中的三六九等
4.3部门之争
4.4讨价还价的跳槽与黯然退场的离职
4.5女程序员和培训班的“小透明”
第五章 生产实践中的自主性
5.1工作场所自主权
5.2创意自主权
5.3人人都有一个创业梦
第六章 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6.1创新?盗版?还是微创新?
6.2从垄断到金融化
6.3互联网理想的消逝
第七章 故事的结尾: 于谁有意?于谁有益?
7.1为什么要找互联网产业的茬?
7.2找完茬以后我还能做什么?
7.3还有希望吗?希望在哪里?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