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作者:[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译者:施杰
ISBN:978702017322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9-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76
豆瓣评分: 8.3
书籍简介:
◆编辑推荐: ★二〇二一年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作品! ★入选二〇二一年度《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大好书! ★入选奥巴马二〇二一年夏季阅读书单!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卫报》等推荐作品! ★ 科学与道德、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 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创造出一种迷幻而冷峻的叙事风格。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内容简介: 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媒体推荐: 拉巴图特将哥特式小说的光芒投射到了二十世纪的科学上,在五个自由而浮动的小插曲中,讲述了知识与破坏、光辉与疯狂的血缘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本书与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或奥尔加·托儿卡丘克的作品有着家族关系:一系列叙述歪曲传记,但也冒险进入想象领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互嵌套,它们与现实的联系点几乎不可能完全确定。 ——《纽约客》 黑暗而耀眼!拉巴图特展示了恐怖与美丽、拯救生命与毁灭生命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这本书——尽管博学而令人难以忘怀——顽固地坚持将科学进步的奇迹与历史的暴行联系起来。 ——《华尔街日报》 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探索的全部动力和其中的危险。 ——《出版人周刊》 拉巴图特写了一部反乌托邦非虚构小说,背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卫报》
作者简介:
本哈明·拉巴图特(Benjamín Labatut),智利作家,1980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在海牙、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利马度过童年,现定居智利圣地亚哥。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极洲从这里开始》获得二〇〇九年墨西哥Caza de Letras奖和智利圣地亚哥市奖。《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首部被翻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集,英文版多次入围各种奖项,广受好评。
书友短评:
@ 木卫二 感觉更接近博尔赫斯的《恶棍列传》(但更宏大,更具现实感),而不是塞巴尔德(他的喟叹无人能及)。用小说去理解二十世纪的科学,这种写法确实不多见,似乎光靠罗列历史事实就足以让我这样的门外汉惊叹,不由得想到,也许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呈现其他所有的学科。阅读中的感受像是在观看那种力陈环境问题之严峻的自然纪录片:世界都变成这个样子了,我们怎么还在关心眼前的这些细枝末节?积极一点的启示是:不管外部世界如何疯狂,还是有一心一意追寻真相的人。 @ MidnightCanyon 虽说是奥本海默后遗症,但对这类题材的兴趣其实是一以贯之的(不然也不会去看电影)。贴一段读《心之心》时的批注:“大一的第一篇论文有关费马大定理。至今仍记得那时的热血沸腾。大四再一次触及这样的人类精神的辉煌与边界,不由得有些晃神。”作者在致谢里坦白“虚构成分是递增的”有点好玩(大家松了一口气般的评论更好玩hhh)不过我是最后读的《普鲁士蓝》,在被《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中一些难以言喻的想象震撼之后反而一时适应不了那种紧贴事实的中规中矩,但其实“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史料和科普之下是赤裸又复杂的人性,有时比那些如星辰般遥远灿烂的天才头脑更让人无言。而后记又把那些战争、死亡、残忍的屠杀、伟大的思维、最顶级的智慧和最荒唐的行为全部收束在了一棵长在贫瘠花园中的柠檬树里,正像电影中原子弹爆炸后的那几秒寂静。 @ Cuccos 6/10 看的全程:😵💫 看完也没有记住什么 @ ZAAAAA 流畅到让人信以为真。这些世界本就离我太过遥远,怎叫人理解?他们能理解普通人吗?或者说谁又能理解谁呢?能推演这些事物发展的道理不代表可以理解世界。寂寥。
目录
普鲁士蓝
史瓦西奇点
心之心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后记: 夜晚的园丁
致谢
· · · · · ·
短经典精选(共53册),这套丛书还有《奇山飘香》《海米的公牛》《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两次暗杀之间》《大象》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