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纲要

书名:自我分析纲要
作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刘晖
ISBN:978730023649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5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
豆瓣评分: 8.2

书籍简介: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作者简介: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1954年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6年应征入伍,在阿尔及利亚服役两年。1964年回到巴黎,于1975年创办《社会科学研究行动》(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学术总监。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艺术的规则》《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统治》《区隔》等。

书友短评:

@ 夜神ライン 《自我分析纲要》中的布迪厄通过一种“反自传”的形式,仍然充分地解释了《继承人》、《国家精英》、《区隔》等作品背后,最深层次的观念与经验的来源。这位出身于小地方邮局子弟的学者,从本能上就会更主动地意识到他与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区别——后者要么被他讽刺为“神话”,要么就是“一种对神秘主义的颂扬”。也是这种意识,鲜明地规定了布迪厄对“现实主义”的推崇,他至少四次提及福楼拜,也恰恰因为他服膺于福楼拜现实主义背后的冷静甚至冷酷。由此,他挣脱了被资产阶级保护和巩固的那套哲学说教模式与习得传统,走向了更为粗粝的“贫民窟的苦难”,毕竟,这是他的由来。谈到自己的工作状态里的超然与信仰,真是很令人心动:把自己看的有点像中世纪的一个石匠,雕刻一个教堂高高在上的柱头,柱头淹没在穹顶,注定让人完全看不到。 @ Brightmoon 本书是布迪厄对自身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从他六十年代作为巴黎高师的一名哲学生讲起,包括与康吉扬、雷蒙·阿隆的关系,对萨特式全能知识份子的距离。之后去阿尔及利亚服兵役并对这片土地产生兴趣,并在卡比利亚展开研究。在这一时期布迪厄也在贝亚恩研究独身长子。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世界感兴趣而写的《区分》。对美国社会学三神歪曲社会科学的不满,特别是对拉扎斯菲尔德。对结构主义的否定。与福柯思想的对比。布迪厄叙述了父母的出生和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对他的影响和学业成功所导致的对立面的协调的惯习。这种张力也导致了布迪厄的双重距离。布迪厄所言,“这个职业旨在促成被压抑的东西的再现,并当所有人的面说出没有人愿意知道的东西”之中包含的感情十分真挚。翻译很多地方和惯常译法不一样。配置应为性情倾向,习性应为惯习,场应为场域等等。 @ Jane Sun 上一本读的类似生命经历的社会学分析是《回归故里》,二者读起来有共性。在资本-惯习-场域的框架下,我对布尔迪厄阿尔及利亚狂热的求知如何被点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是如何植根于涉及这个国家及其人民、风景的一切的一种激情,同时也植根于面对如此多的痛苦和不公的沉重而持久的负罪感和抗拒感,这种求知欲从不间断、永无止息。作为人当然也只有通过一种永久和实践的反思性才能在本义上苟活下来,也这本对自我的一种社会学分析里读出了布尔迪厄置身大学场域分裂的“习性”,作为读者也感受到了他的经历、痛苦、疑问,获得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认同,从而下一本是《世界的苦难》。 @ 白左小布 把自己作为问题或者材料比把自己作为方法靠谱多了? @ BLOWIN “艺术是一种真正的激情与一种分析的冷静之结合”。译文不够谨慎,但可读。






译后记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自我分析纲要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