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
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南京大学已故历史系教授高华先生国内第一部著作。 在革命的背景下,在革命的名义下,历史风雷激荡、扑朔迷离。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历史大家的独特视角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将我们带进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后的继续革命洪流中被遗忘或者被拒绝记忆的角落。 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高华教授的《革命年代》最重要的启示实际上是告诉读者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我们和其他人的过...
《逻辑、语言与意义》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的逻辑和语言学跨学科的逻辑语法(也叫形式语义学或语言逻辑)教材。由荷兰五位逻辑学、语言学学者合作撰写,并共用“哈姆特”之名出版。 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从分析自然语言的需要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古典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现代逻辑的变异部分(多值逻辑),以及进行形式语言学研究所需要的其他知识(语用学和形式文法等内容)。这本书主...
《牛津法理学与法哲学手册》是现代英美法哲学(含部门法哲学)综述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书共分为24个主题,涵盖了主要的法哲学流派、法理论的重要论题和各部门法的哲学,卷内各章均由各领域头面人物或权威专家撰写。该书讨论主题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以及论述的深度和宽度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此类研究的发展动向。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引起了学人们的广...
艺术作品是模仿吗?如果是,它们究竟在模仿什么?艺术家应该提醒受众,他们所见的实际上只是艺术技巧吗?抑或,艺术家应该首先极力说服受众将幻觉当作现实来接受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主导了始自希腊的美学理论,并在18世纪法国引发了极为热烈的探讨。本书即为针对这些探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霍布森教授逐次聚焦绘画、小说、戏剧、诗歌和音乐,通过一个个实例,她将艺术理论与当时的艺术作品联系,指出...
老子、庄子和《老子》《庄子》是中国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之作,无论其人其文,无不华采丰高,慧见超俗。本书选取了治国与煮鱼、愚民之术、文明的苦恼、鱼乐园、蝴蝶梦、偷箱子的人等三十几个关于人生哲学的故事,涉及 “道”“无”“有”“虚静”等一些基本的道家思想。作者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语言洗练,思理明晰,启人心智,益人见识。 《长得逍遥自在心》特色一: ...
本书源于耶鲁大学一门本科课程,授课内容一共十五讲。本书作者弗兰克?特纳是耶鲁大学教授,他积多年之功,倾注于此课。特纳认为思想史最好是历史,而不是思想。他把原始材料放在首位,而不是自己的描述。本书资料翔实,为广大读者以既不晦涩又很学术的方式阐述欧洲近代思想史(从卢梭到尼采)。 在耶鲁校园,代号"HISTORY 271"的公选课多年来一直备受欢迎,每次开课都能吸引...
大学毕业16年后,米奇偶然得知莫里教授病危,在恩师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每星期二都去探望。于是,老师又单独给他上了最后14堂课。米奇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风靡全球的《相约星期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莫里教授的讲课内容。对于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如何活着?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生命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什么?……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
《山水》为跨学科、综合性的人文思想类学术辑刊,以“山水”为主题,立足于中国文明的思想脉络,探讨中国文化中超越性、整全性的精神概念,并以比较文明为视角,关注西方文明及其他诸文明形态中的自然与神性、人文与艺术及其现代演变,致力于在古今中西的探源比照中凸显中国文明的独特品格,与不同文明之精神内核形成对话,探求世界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