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

书名:明室摄影札记
作者:[法]罗兰·巴特
译者:赵克非
ISBN:978730012912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3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180
豆瓣评分: 8.6

书籍简介: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书友短评:

@ cao 有些过时的,也有些没过时。“刺点”的由来 @ 甜河 关于意趣(studium):被规训的修养,合乎法则、平滑的完美 与刺点(punctum):偶然,搅乱平静的细节——精神的灼伤,一种深刻的瘢痕——离弦之箭射中阿喀琉斯之踵。 @ 河原宏 喜欢上篇 翻译比较纠结 虽然语句还算通顺 但他自认没有专业基础 《放大》还是网友提醒之后才知道是一部电影 第二版纠正了很多类似的错误 不过里面提到的戈达尔应该是“导演”戈达尔 而不是作曲家戈达尔吧 怎样把这个意见通知译者? @ 鲁曼 照片的两大“刺点”很有启发意义:一是细节上的二元性(士兵与修女同框),二是时间(即将执行死刑的罪犯,已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同框”)。摄影本质的探索从“意外”到“真实”发生了改变,最后罗兰·巴特还是坦言自己没有触摸到本质。全书是思考过程的记录,非思考结果的陈述,所以常看到往复地谈同一个问题,阅读感受欠佳。 @ 良宽 巴尔特的书总让人从本质上去思考一些东西,和本雅明的著作一样,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股理性气息,这也许是符号学的魅力。从现象学讲摄影,讲阅读照片,也是我学摄影的内在方向,情感重于技术,也许只有把握这一点,摄影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更能让你不会厌倦(毕竟摄影不是真正的艺术,它时常会走向一种平庸、低俗的套路上,没有自己情感的印迹,这样就很容易厌倦)。摄影是表达“已经存在过的”,它是一种在场的证实、记录… 巴尔特的书总让人从本质上去思考一些东西,和本雅明的著作一样,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股理性气息,这也许是符号学的魅力。从现象学讲摄影,讲阅读照片,也是我学摄影的内在方向,情感重于技术,也许只有把握这一点,摄影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有意义、更能让你不会厌倦(毕竟摄影不是真正的艺术,它时常会走向一种平庸、低俗的套路上,没有自己情感的印迹,这样就很容易厌倦)。摄影是表达“已经存在过的”,它是一种在场的证实、记录定格,它可以更让人痴迷的是它带着时间感。(PS:最后那篇附论简直就是概念词语的堆砌,掉价。) @ hh 对作品私人化的解读,符号学东西太多常用惊世骇俗的文字得出自己的观点 @ 宿雾 太好读了!!那些“刺点”“意趣”概念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可以触摸到这样的罗兰巴尔特,是这样活泼亲近的巴特啊,而这些概念本身都是他与摄影碰撞真情实感的产物。一点也不晦涩难懂,但也不是本雅明西美尔那样文风优美的学术散文,简洁精悍,最重要有一种真挚的朴实的近乎原始的情感力量,抵达摄影乃至一切艺术本质的情感。“所以我愿意把自己当成整个摄影的中介,试图以个人的情感为出发点,列出摄影得根本特点即一般概念”“面对… 太好读了!!那些“刺点”“意趣”概念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可以触摸到这样的罗兰巴尔特,是这样活泼亲近的巴特啊,而这些概念本身都是他与摄影碰撞真情实感的产物。一点也不晦涩难懂,但也不是本雅明西美尔那样文风优美的学术散文,简洁精悍,最重要有一种真挚的朴实的近乎原始的情感力量,抵达摄影乃至一切艺术本质的情感。“所以我愿意把自己当成整个摄影的中介,试图以个人的情感为出发点,列出摄影得根本特点即一般概念”“面对某些照片,我希望我自己是野蛮人,没有教养” @ Agilulfo 花一上午重读了一遍。Life consists of these little touches of solitude. @ 高明的愚人 还是挺有趣的,比想象中要好读挺多。并没有多少理论性的东西,整体反而很情绪化。意趣和刺点的理论倒是第一次听说,最重要的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照片还可以这么看。对文化理论的整体态度其实于我还挺契合:理论也就图一乐,最重要的还是要爽。 @ 向内 翻译不错

上篇1 摄影的特性2 难以归类的摄影3 以感动为出发点4 操作者、幽灵和观众5 被拍照的人6 观众:趣味参差不齐7 摄影像意外8 无拘无束的现象学9 二元性10 意趣和刺点11 意趣12 传递信息13 绘画14 出其不意15 摄影的意义16 令人向往17 一元的照片18 意趣与刺点共存19 刺点:局部特征20 并非刻意为之的特征21 顿悟22 事后和宁静23 “盲画面”24 推翻前言下篇25 一天晚上26 历史像分界线27 辨认28 温室庭园里的照片29 小女孩30 阿莉阿德尼31 家庭,母亲32 “这个存在过”33 曝光意念34 光线,色彩35 惊愕36 证实37 停滞38 平静的死亡39 时间有如刺点40 私生活/公众生活41 仔细观察42 相像43 家族44 明室45 神情46 眼神47 疯狂,怜悯48 被驯化了的摄影译后记附论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明室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