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书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作者:【美】莫里斯·迈斯纳
译者:张宁/陈铭康
ISBN:978730006245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54
豆瓣评分: 8.5

书籍简介: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本书是其成名代表作,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分析思路和论证风格。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被扭曲的马克思著作中所谓“乌托邦主义”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乌托邦主义”,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乌托邦主义”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民众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 本书根据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翻译。 如果说毛泽东主义没有在中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它确实造成了一个持久动荡的革命形势,为达到(或至少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如果马克思要改变世界而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的指令是衡量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的话,那么,与列宁主义者相比,毛泽东最后或许可以被判认是一个更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邦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Maurice Meisner) 假如毛泽东的非列宁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来推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预言的乌托社会目标进行探索的话,那么,这可能是一切悖论中最为奇怪的一个。 ——莫里斯·迈斯纳

作者简介: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威斯康星大学、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会员,亚洲研究协会会员。中共党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其著作还有《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书友短评:

@ ay 毛泽东主义民粹主义列宁主义三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列宁主义解释了党作为革命意志的化身的革命手段的问题,并回答了作为革命目的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关系:高度集中的精英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的觉醒来唤醒群众的“自发性”,即革命者造福大众的最大美德就是用革命意识教育大众。 @ 历史理性 论述深刻简练,此套丛书中较突出者 @ DRYJIAYOU 论述很精彩,着眼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爆发进而进入社会主义与现实革命的区别,而毛比苏共走得更远,或者说是更为理想化,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消灭城乡差别,又红又专消除脑体差别,以及同时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背后的问题在于一个理想的社会实现的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差别,如何能够保证不会产生一个新的特权阶级、保证革命目标与手段的一致,这在今天马克思主义被解释为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值得思考。 @ 韭默 放屁,毛泽东让城市和农村“平等”?人民公社剪刀差二元户籍。。。 @ 印奥采 干革命,做的就是人性供需的大买卖。为之设计一个品牌形象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么。 @ 你好 新思路 @ 布谷咕噜咕噜 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 失望的奥利瓦? 可能是资料不充足的关系,作者似乎没认识到毛时代对农民的剥削不比苏联模式少…?不考虑这点,将毛主义和俄国民粹主义的类比还是可以成立的。越是在政治上坑农民,就得越在理论上夸农民,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呢。 @ 柳京高塔 意外的好读 @ 星噬绝奈 代记丹尼尔.李斯《崇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第二章 毛泽东主义中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论题:城乡关系
第三章 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主义: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民粹主义观点
第四章 毛泽东主义中的乌托邦目标与苦行价值观
第五章 巴黎公社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中的反映
第六章 对毛泽东的崇拜
第七章 毛泽东主义未来观中的乌托邦成分和非理想化成分
第八章 乌托邦的形式化:毛泽东主义时代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注释
参考文献(一)
参考文献(二)
索引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