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记录

书名:聊天记录
作者:[爱尔兰]萨莉·鲁尼
译者:钟娜
ISBN:9787532781393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7-22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304
豆瓣评分: 7.2

书籍简介:

千禧一代的代言人 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力作 网络交流文体精准捕捉当下青年现状 横扫社交平台的惊喜之作 在危急关头,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 我们究竟要爱谁。 爱尔兰女大学生弗朗西丝写诗,爱文艺。21岁那年的夏天,她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在书店、花园、咖啡馆、公寓楼,弗朗西丝和她的新朋旧友谈天说地,妙语连珠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或拉近,或疏离。不知不觉,弗朗西丝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婚外恋。 生活渐渐失控,价值理念归零,弗朗西丝在爱欲和伤痛中迎来第二次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脆弱与偏见,拷问并习得关于友谊、爱情、婚姻、金钱、宗教、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要明白世界与自身必须先要经历生活,弗朗西丝发现,她不能总是做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聊天记录》是一个由年轻诗人讲述的故事。小说语言清澈直白,处理的却是现代社会的个体面对的一系列道德难题。弗朗西丝,或者说作者萨莉·鲁尼,像一个小小的哲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真诚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编辑推荐】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莎莉•鲁尼的处女作。 ★ 被誉为“千禧一代第一个伟大的作家”,小说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充满了智慧和对人际关系中复杂动态的洞察,精准地捕捉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年轻人的现状。 ★ “不可救药地悲伤着的”年轻人,对自身的身体、智力、阶层的深刻敏感触发对权力的思考。 ★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短信、脸书融入角色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口吻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叙事文体和张力。 ★ 青年作家张悦然、周嘉宁,青年翻译家陈以侃力荐! 鲁尼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对话在电邮、短信、眼神之间无缝穿梭,对性爱与创作充满自信,爱慕写电邮时首字母全部小写的年长男人。她的第一人称叙述者、21岁的弗朗西丝,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细致观察的人,然而鲁尼留出空间,让读者看到弗朗西丝忽视的一切。 ——《巴黎评论》年度最佳小说推荐语 鲁尼这本从头到尾都精彩绝伦的小说,一大美妙之处就在于她犀利地洞察了与所谓的自知之明常常伴生的自欺欺人。……《聊天记录》是一本别出心裁的理念之书。但它对人的观察甚至更为聪慧。 ——《纽约客》 鲁尼出色地描写了一个有才华、但有自残倾向的年轻女人,捕捉了她的精神与生理状态。她敏锐地意识到,表面的自由其实受制于肉眼看不见的栅栏。……鲁尼能言善辩的人物们或许没能表达脆弱的自己,她却用独有的声音替他们发声。 ——《卫报》 我爱读那种让人根本无法相信是处女作的处女作……《聊天记录》刻画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大学生与一个年长的已婚男人恋情纠缠的微妙画像,令人手不释卷。 ——扎迪·史密斯 萨莉·鲁尼是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作家。《聊天记录》用B.E.埃利斯早期的那种紧凑、从容到酷的文风,写出一群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活像塞林格笔下那种实诚、自命不凡的年轻的爱尔兰后裔。 ——科林·巴雷特(《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

作者简介:

萨莉•鲁尼,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作品发表于《格兰塔》《白色评论》《都柏林评论》《蜇人的飞蝇》等杂志。她在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引起英国出版界广泛关注,共有七家英国出版社争夺版权,最终由费伯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萨莉•鲁尼亦因此书获得2017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该书也被美国《巴黎评论》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她2018年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入围布克奖、都柏林国际文学奖、英国女性文学奖、迪伦•托马斯奖,被水石书店评为“年度图书”,获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并已被BBC签下电视剧改编权。

目前,萨莉•鲁尼住在都柏林。

书友短评:

@ 只是世界尽头 就冲着这结尾我想给负分 @ 57 一下就看进去了,透过翻译能猜想到原文的弹性,顺滑而跳跃。句子的长度和节奏,不仅是语言上的策略,是来自人物本身的不断顾盼(分析和自我分析)。这的确是全新的时代性格,社交媒体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我们早就已经这样生活,但很少人意识到可以这样写作。遗憾的是,这个故事以层层的观察与推敲之名完成的还是一种自我注视,除了再次确认了那种普遍弥漫的平庸的痛苦,没有提出更新的问题,就像作者在结尾所意识到的。这是整… 一下就看进去了,透过翻译能猜想到原文的弹性,顺滑而跳跃。句子的长度和节奏,不仅是语言上的策略,是来自人物本身的不断顾盼(分析和自我分析)。这的确是全新的时代性格,社交媒体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我们早就已经这样生活,但很少人意识到可以这样写作。遗憾的是,这个故事以层层的观察与推敲之名完成的还是一种自我注视,除了再次确认了那种普遍弥漫的平庸的痛苦,没有提出更新的问题,就像作者在结尾所意识到的。这是整体上止于分析的一代,精彩的不再是行动和遭遇。 @ farseer 一个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作者,写出了很对信奉精英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读者口味的作品,漂亮。 @ 毛绒绒 我的天,宣传语真敢写。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太消耗我的耐心了,对话来来回回,除了一些小机灵,绝大多数是耽于自我试图用新范式自我赋值热衷讨论主义理论实际上却逃离不了最世俗的定义的年轻人们,底色翻来覆去写着无聊。但作者确实很聪明而富于感受力,可惜故事的趣味格局有限,作为畅销书尚可,对标什么塞林格。对话流走得百转千回复杂敏锐,却是那么一击即碎,底下是芝麻大小的生活麻烦,在这自我鉴赏中消解了自己的力量,只剩下盘… 我的天,宣传语真敢写。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太消耗我的耐心了,对话来来回回,除了一些小机灵,绝大多数是耽于自我试图用新范式自我赋值热衷讨论主义理论实际上却逃离不了最世俗的定义的年轻人们,底色翻来覆去写着无聊。但作者确实很聪明而富于感受力,可惜故事的趣味格局有限,作为畅销书尚可,对标什么塞林格。对话流走得百转千回复杂敏锐,却是那么一击即碎,底下是芝麻大小的生活麻烦,在这自我鉴赏中消解了自己的力量,只剩下盘旋、盘旋,盘旋在意义之外。(顺带一句翻译真不怎么好 很多明明可以好好说话的强行改造成完全与语境异质的土味用词干嘛 @ Winteral 好无聊的小说,资本主义的忧愁,我一个骑电瓶上班出了车祸去医院看完病又回去继续上班的打工妹是不会懂的。 @ 沙鸥与风 一种难以理解却不能不为之动容的情感体验、大概就是作者洞察人心的功力所在。结尾真是太戏剧又太真实的场景描写,或许我们都曾想象过这样一种心照不宣的久别重逢。“要明白生活你必须先经历它。你不能总是做一个分析的人。” @ Kay 太多共鸣 @ 蚯蚓的日记 坐在麦当劳里看完了这本书。对于女性心理的刻画,像是作者的自我经验。比较有当下的时代感吧,其他也没啥好说的了。 @ 红泥小火炉 我一直固执地觉得这本书其实不是弗朗西丝和尼克的故事,而是弗朗西丝和博比的故事。所以结尾真的非常令人讨厌。躺在床上看最后几章的时候突然发现被窒息感包围,文字在眼前自动被抽掉和替换,一切都被捏成一团堵在了我的胃里。 @ Vivian要早睡 非常好读,流畅,差一点就冲动给五星了,但确实还差一点。真挚,细腻,真实,好像我们就算经历过完全不同的情感,也可以在描写中感同身受非常多细节,心理活动,对话。总之,很好啊。

第一部 1
第二部 149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聊天记录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