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季风之北,彩云之南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素
作者:杨斌
译者:
ISBN:978755985848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9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17
豆瓣评分: 8.0
书籍简介:
荣获2004年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出版奖。 《东南亚研究期刊》等学术期刊一致好评。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编辑推荐】 ⭐最早倡导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中国边疆与中国历史的开创性著作 将中国、中国的边疆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中国边疆史、 地方史作为世界史来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很多中国历史的问题,答案恰恰在中国之外,或者本身并非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因此,对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而言,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不但不会否认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反而会在比较、联系和互动的场景下还原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 ⭐倡导并实践长时段的视野,从古滇、南诏、大理直到云南省,横跨二千年 以朝代为基础来划分和研究中国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其弊端也一眼可知。拙作从长时段考察了云南的商贸、军事冲突、行政管辖、人口变迁、身份认同和经济转型,长时段的视野更能体现历史的变迁与承继。 ⭐倡导并实践从边疆/边缘看中国,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 关于白银、贝币和铜政的研究,就是从云南货币制度的变革来揭示云南的经济逐渐融入并且塑造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过程。特别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云南在这近百年间为全国提供了天文数字的铜料,这集中体现了云南在清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章从西南丝绸之路切入,讲述了全球脉络中的云南。第二章则讲述了云南自古以来如何是中华的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进入政治、经济分析,阐述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兴衰以及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并探讨了云南完全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杨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暨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奖获得者,对中国史、世界史、科技医疗史以及海洋史均有相当的兴趣。所撰文章见于The China Quarterly、Modern Asian Studie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 e、Journal of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以及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等国际著名期刊。专著《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获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新京报》2021年年度图书推荐。
书友短评:
@ 纪恩同学 需要将此书放在十几年前海外亚洲史研究争论颇多的那个节点去看(当然现在也是打得不可开交),作者从“站在边疆看中国”转变到“全球视野下的云南”,还是殊为不易。从华夏中心论的模糊叙事到土著民族意识自发觉醒的清晰脉络,作者立足云南所做的张望也算不偏不倚。令人困惑的是,作者在一些久远时代关注考古材料的态度并未从一而终,比如作者很知道金正耀关于晚商高放铅的讨论,但是却忽略了该团队对战汉时期关于滇马出西南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更不论晚段历史时期的更多发现。必须一提的是,作者在碰到有趣材料的时候会不吝笔墨精细下笔,比如P 总的感受是不如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 @ Quibbler 非简体版,跳过民国来讲云南非常非常不合理,而且没有交代任何理由直接跳过。以及理论不能套,不要硬套。对方国瑜的批判非常不恰当。但总的来说,值得一读,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烂。希望各方可以多多对话,而不是拒绝对话的任何方式贬低他人。 @ 苏简_ 我是正史读不动,触类旁通的了解串联一点历史知识;要是在去年去昆明前看过就不会在省博走马观花了,为下次云南之行铺垫。 @ 凌霄 没地图感觉挺可惜的。我们去南中国所谓蛮夷了解太少了,对历史的视角也往往是从北方中原政权为中心来看待,很少以边疆区域自己的定位来看待历史。历史上的滇国、南诏和大理,我们只会在他们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时才会关注,而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完整的历史描述。 @ 鋁黃瓜 3.7罢,读的是台版《流动的疆域》。尽管本书因各式各样的原因遭到学界的批判,但是从非专业读者的视角而言,本书确实对我有所启发。一方面这样的启示尽管有限,但是因我的生活世界的经验,其中的启示总是能够不断触碰与深入到我的个体生命中。什么是云南?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需要很清晰的界限,但是对更多人来说,云南应当是不被定义的家。 @ momo 看似是讲什么是云南人,以及云南人是怎么形成的,其实是讲什么是中国人,以及中国人是怎么形成的。读完这本书我才发觉国内历史教育,或者历史研究对于边疆的重点好像一直都在西北和东北,西南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的重要区域西南边陲,好像一直都被主流遗忘了。 @ 琥珀 着重介绍云南“华化”过程,兼顾浅浅带过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复杂而又深刻的相互影响,有全球视野亦有传统视角。国内较少关于西南边疆的通俗读物,阅读难度友好。(民国与49后内容还需对照台版) @ 梦想是成为橙汁 作者的观点十分前卫,即使是多年过去依然不觉落伍。将云南置于中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之下,我们便能够以云南为表,去窥视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这无疑为将中国置于全球化的角度下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弱化了云南对于世界的影响,这不能不视为一种遗憾,历史上没有仍何一种影响是单面的,如果作者能像描写移民“土著化”与土著“华化”那般描写云南与世界的关系,想必能够更好的探寻全球化下云南所扮演的角色。
序 言
导 论
“云南”与“西南”
边疆的视野:云南的融合
全球视野下的云南
第一章 西南丝绸之路:全球脉络中的云南
历史上的云南:中国、东南亚与南亚的交叉路口
西南丝路概述
滇─缅─印道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后的西南丝路
市马:西南丝路的个案研究
三条丝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
第二章 统一云南:一个跨区域的分析
云南与秦帝国的形成
西汉对云南的“再发现”
诸葛亮之南征
“三国演义”:南诏、唐朝及吐蕃
重新解读中古时代的南诏
大理与两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宋代的市马
蒙古征服大理
明初统一云南
第三章 “因俗而治”:土司制度的兴衰
边郡制度
国以富饶:蜀汉的传奇与历史
南诏与大理
元朝三足鼎立的行政体系
除段立沐
土司制度的规范化
土司制度的衰落
第四章 云南人的形成
李京笔下的“诸夷风俗”
云南的移民:历史回顾
明代云南的移民与人口
土著的“华化”
移民的“土著化”
中间地带:作为历史进程的“云南”
“云南人”的形成
地方认同与中国认同
第五章 白银、贝币与铜政:云南的经济转型
云南银矿与明代经济
云南的贝币制度:全球视野下的解读
清代的移民与人口
铜政与清代的货币制度
施坚雅“宏观区域”之测试
第六章 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蛮夷、臣民到兄弟
当代云南的民族识别
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性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