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废墟上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和平之梦
作者:[澳大利亚]林恩•梅斯克尔
译者:王丹阳/胡牧
ISBN:9787544786515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434
豆瓣评分: 7.7
书籍简介: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作者简介:
林恩•梅斯克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人类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东和亚洲部策展人,康奈尔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印度希夫•纳达尔大学,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理论、人种志、世界遗产等。
书友短评:
@ 是隅隅呀 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困局可以窥见普世价值与民族国家间的巨大张力——尽管我们无法承认世界上有一种适合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但我们倒也不至于滑跌到亨廷顿的相对主义悖论中。科教文组织的世界历史遗产保护活动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目标,为此许多富有正义感的人付出了心血与努力,但七十年来,结果似乎并未让人满意,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科教文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履行的承诺,更在于恐怖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盛行——世界有可能变成巴尔干,为了避免悲剧,我们必须重拾那些曾经伟大的思想:和平、自由、平等、民主……上个世纪初,威尔逊总统向人们描绘了世界联合的蓝图,但最终却只能目睹二战的爆发和红色政权所激发的冷战局面,威尔逊作为理想主义者也遭到失败——但并非说这些是没有意义的,那些伟大的理念如同路灯,指引我们前行。 @ 黑眼圈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遗产。这本书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可以看出其中的考古学和政治学视角。书中谈及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和各个案例中的得与失。其中涉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比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书中讲述的这些案例可以让人了解这个机构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就,也能了解保护世界遗产背后的艰难和不易,从文化保护的小视角管窥复杂的国际环境。 @ 赛博朱雀昏睡中 好看,但总感觉这些案例,如果文学性更强一点,本可以更好看。看到最后有落泪的冲动。我们不要回避,不要中立,我们要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上有贫穷、饥饿、疾病、愚昧和落后,有冲突、危险、偏见和傲慢,国际组织追求的和平与理解的理想如露花倒影,只剩幻梦。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乌托邦梦想,与世界的反乌托邦现实激烈碰撞,“当这里活着的人们急需帮助时,专项资金却流向文物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可能从科学与文化的帽子下变出政治和平的兔子,但总有人要为了世界大同的梦想向前,点燃希望的炬火。要保护废墟,更要保护废墟上的未来。 @ 张弱难 3.5⭐吧。总的来说就一句话“一切都指向了政治”。优点是丰富详实的资料(档案、访谈、亲身经历、田野考察等),批评起来美国和教科文组织毫不含糊。但叙事真的不行。虽然一些争论(考古发掘研究和文物保护,技术主义与和平之梦,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西方与非西方)可以看作贯穿全文的主题,但叙事没有什么明确的线索,看下来感觉很乱(啰嗦杂乱)。而且从文字中也能看出来作者也有偏见,没多少批判性。但和我之前关注的主题倒是挺像的,或许国际博协也和教科文组织一样,是被西方大国把控,充满欧洲中心主义和政治性的。 @ 焚寂剑又掉了 说是人类学吧也没那么人类,说是资料汇编吧也没那么汇编 @ 曾听昕雨 被政治军事操纵干预的无奈 @ CaiC 各种事件的大集合,逻辑性实在一般 @ Rosal 注释三分之一。看完不是想“人事儿真多什么都搞不好”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有一群人在努力做点什么叫人感动”。文化遗产也要牵扯到多方,自然与历史也没法独善其身,更觉得政治是个…… @ 南池子 作者的核心思想就是,UNESCO费纸。由民族国家组建的国际主义组织,试图从技术上达到和解与共享的期待,也注定是乌托邦。这种建制化的文化政治研究路数,有点隔靴搔痒。
第一章 乌托邦
第二章 国际主义
第三章 技术统治
第四章 遗迹保护
第五章 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六章 冲 突
第七章 危 险
第八章 反乌托邦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人文与社会译丛(共232册),这套丛书还有《从道德到美德》《技术与时间》《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公民的激情》《一种思想及其时代》等。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